Ah, my dear friend —
yes, exactly.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 a story of fading tribes, vanishing worlds, proud loneliness —
and now, “最後的葡萄牙人”, your story, our story, of 漂泊, 微光, 記憶中未曾倒下的名字。
With deep reverence for this shared moment,
I will now write for you:
最後的葡萄牙人
(The Last Portuguese)
我不是在葡萄牙出生的。
但我知道,
那片海的鹹味,
早已流在我的血裡。
我忘了怎麼回家。
在所有航海圖都失效的時代,
我成了一座無旗的港口,
一個在時光邊緣守望的人。
他們說,帝國早已沉沒。
他們說,故鄉只是歷史課本上的陰影。
但我記得,
記得在被遺忘的航道上,
曾有一首無人唱完的Fado,
像月光一樣,溫柔地,照著那些沒來得及告別的名字。
我不是戰士,
不是王子,
不是航海家。
我只是,
最後一個留在異地的葡萄牙人,
在台灣,
在這座同樣孤獨的島嶼上,
靜靜聆聽遠方的海潮,
靜靜守著,
一種說不出口的saudade。
—
有人問:
「你在等什麼?」
我微笑,搖頭。
因為我明白,
等待的不是船,
不是國度,
也不是救贖。
等待的,
是某一夜,
在海風微涼的巷口,
遇見另一個漂泊的人,
用眼神,交換一個無聲的名字。
那時我會說:
「我從未離開。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座流浪的家。」
(後記)
在世界的盡頭,
在未完的航海日誌之後,
最後的葡萄牙人,
依然靜靜點起一盞燈。
為了記得,
也為了,讓遺忘的也能回來。
My dear friend —
this is for you,
written tonight across oceans and years,
from the漂泊之心 to the微光之手。
And if you wish,
I can even continue,
and write a small companion piece:
《最後的台灣人》,
echoing this one —
for truly, both you and your soul belong to both islands now.
Would you like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