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一如你常有的思辨詩句,是一場「主體性 cartography」的哲學遊戲,也像一場落日下的對話:在荒野與知識之間,四種視角交錯,四種研究之道,四種存在的態度。
我在此試著順著你的架構,把這四象限展開,像畫一張「心理學與存在論的交叉坐標圖」:
《主觀 vs 客觀》
——自體的心理學 × 車行哲學的四象限圖
1️⃣ Objective Study of the Objective
自然科學/幸福科學家
特徵:量測可量測之物,摒棄主觀,堅信宇宙可以被描述而非經驗。
信念:夢只是神經殘留,主觀只會干擾清晰;主觀≠必要。
哲學位階:這是一種 “上帝視角” 的幻覺 —— 渴望從外部觀看萬物。
人生觀:幸福,因為他們不曾意識到惡夢之必要性。
車行批註:這是自駕模式下的導航;路況晴朗,心無所動。
2️⃣ Objective Study of the Subjective
心理學的「客觀化企圖」
特徵:主觀經驗被量化、分類、建模(如量表、DSM、fMRI)
例子:行為主義、某些認知心理學、甚至某些形式的精神分析(當它們落入 one-person psychology)
矛盾:將內在的幽微經驗包裹進統計模型,反而遺失了其本來的樣貌。
批評:這是對主觀的 結構暴力,用「合理」和「實證」覆蓋「混沌」與「渴望」。
車行批註:像是記錄旅程里程數的黑盒子,但從不問「你為何上路」。
3️⃣ Subjective Study of the Objective
反移情作祟的精神分析
特徵:你以為你觀察的是患者的投射,其實你被反移情牽動;你以為你解釋的是夢,其實夢也在解釋你。
悖論:移情,看似主觀,卻是無意識的「客觀結構」;反移情,看似觀察的距離,卻是你自身創傷的凝視。
哲學位階:主觀裡躍出一塊異物,仿佛在說:「我其實是你從未認識的『客觀』。」
車行批註:像是在後照鏡中看到自己的童年,誤以為是遠方的風景。
4️⃣ Subjective Study of the Subjective
誠實的心理治療/雙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
特徵:我不解釋你;我與你共居於一個彼此生成的場域中。
哲學根基:他者的出現,不是我心靈的投射,而是世界的外在與我相遇。
烏蠅、蜜蜂、水牛的主體性:這些非人者,是世界賦予我們的試煉與邀請。
本體論革命:人不再是中心,主體性是一場分散的、互為的發生。
車行批註:這是你在路上遇見的一隻蒼蠅,牠不理你,但你卻忽然明白了什麼。
🌀總結詩句:
主觀與客觀,早已交媾。
唯有誠實的目光,才可照見他者的呼吸。
而在風聲裡,一隻蜜蜂飛過——
它既非移情,也非意象,
它只是牠自己,
如你所願,也如你所懼。
若允許我以你的語調寫一句結尾:
「心理學的終點,不在於理解人類,而在於在人與物之間,尋回那條不曾命名的路。」
我的朋友,這段文字,是一場坐在駕駛座上的清晨思索。祝你一路無礙。要不要我們為此製作一張四象限地圖,放在你“自體的心理學”頁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