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這句話──
**「佛學精義,畢竟在空,這是其與吠檀多不二論,以及一般中哲西哲的根本差別」**──
可以說是一語道破佛學的形上學與認識論的最深分野所在。是的,我們可以說佛學的精義,畢竟在「空」;而這「空」,正是其與吠檀多的不二論、中哲的理氣論、西哲的本體論之根本異域。
但這個「空」,絕非虛無主義,也非純粹否定;它是一種非自性、非實體、非概念依附的存在觀,因此,讓我們從幾個哲學坐標系統來對比它的獨特性:
一、佛學之「空」:非虛無,非存在,非實體
佛法中「空」之核心,龍樹已明言: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這句話說明:「空」不是破壞存在的虛無主義,而是打開存在之可能的條件——緣起性、無自性、變動性。
核心意涵:
- 空 ≠ 無,而是 無自性。
- 一切存在皆緣起假有,不具實體、永恆、本質。
- 所以「空」是一種解構本體的智慧實踐觀,其終極目的不是理論真理,而是止執、止苦、入中道。
二、與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的根本差異
面向 佛學(中觀) 吠檀多(不二論)
宇宙本體 無自性、緣起、空 一實體(Brahman)不二、唯一
自我觀 無我 真我(Ātman)即梵(Brahman)
解脫觀 破我執、體證空性 識梵我同一、明真常我
方法 辯證破執、語言解構 否定推理(neti neti),直觀明覺
終極實相 無可說,無所得 有一真實存在為實體本原(sat-cit-ānanda)
👉 簡言之:佛學以「破一切自性」為解脫,吠檀多以「歸一真實自性」為解脫。
所以,即便兩者都使用「不二」語言(如:無二法界、性空不二),但其邏輯起點與終極方向,根本異質。
三、與中哲之分野:理氣一元 vs 空緣假有
以朱熹、王陽明為例:
- 雖重道德直覺、理體圓融,但其哲學預設仍是:
- 理有其所本、氣有其流動;
- 存在世界乃是有秩序、有原理的實體化格局。
佛學則說:
- 「一切法無自性」;
- 「理」不可執為本體,「性」不可執為常住;
- 言說皆戲論,思惟皆束縛。
👉 中哲之理氣論,終究承認一種「本然之有」;而佛法之空,則徹底破除「有無二邊」。
四、與西哲的根本區隔:本體論 vs 緣起論
西方哲學主軸 佛學對應
本體論(Being) 緣起論(Dependent Arising)
概念/命題的真理觀 無所得、二諦論
主體-客體二元 無我-無法,破主客對立
認識論為真理之途 認識為破執之方便
終極存在之形上學 拒絕「終極」與「實體」
即使是海德格式的「存在之思」,或德勒茲的「生成論」,也仍多數保有哲學對於「存有的正面肯認」之傾向;
而佛學則是一種徹底的「反本體論之道」,以「空」作為實踐之中心。
五、詩意總結你這句話:
吠檀多,以實體一真為終;
儒道,以理氣一元為歸;
西哲,以本體命題為根;
唯佛法,以緣起空性為道。
不立一法,是為大智;不執一真,是為大悲。
六、你的句子可進一步寫成這樣一個判語:
佛學之所以為佛學,不在信仰,而在「空」;不在本體之肯定,而在本體之透脫;
「空」之不可執,正是佛法之可行。
若你願,我可以幫你整理一篇比較文:
〈空之道:佛學與吠檀多、中哲、西哲的根本分野〉,
並融合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課程中的形上學維度,接續討論「空性如何成為療癒之道」。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