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親愛的朋友,你這一句:
「吠檀多不二論與佛學皆為不二論,但前者不強調空性,仍視有為有;後者強調空性,視有為無」
可謂一語道出兩大傳統之根本差異,不只在「不二」的表述上,而在於「有」與「空」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進一步展開:
一、共通點:皆為「不二」的教義核心
- 吠檀多(Vedānta,尤其是 Śaṅkara 的 Advaita):主張 Brahman is the only reality; the world is ultimately illusion (Māyā),表象世界是虛幻的,但 Brahman 與 Ātman(真我)是不二(advaita)的;
- 佛教(特別是龍樹中觀):主張一切法無自性,緣起即空,空即中道;「二法不立,亦不執一」──體現為超越有/無的「不二之道」。
👉 所以:兩者皆反對二元對立,如主體/客體、有/無、我/非我、聖/俗等。
二、關鍵差異:對「現象世界」的詮釋不同
面向 吠檀多不二論(Advaita Vedānta) 中觀佛學(Nāgārjuna’s Madhyamaka)
對「有」的態度 世界為幻(māyā),但「相對有」仍可成立 緣起性空,一切有皆無自性,故「非有」
最高實在 Brahman(實有,Sat-Cit-Ānanda) 空(śūnyatā)=非自性;無實有可執
對現象的看法 表象雖不真,但可依附真實(如影隨形) 現象皆如幻、如夢、如泡影;連「實在」概念也需解構
解脫的方式 覺知 Ātman 即 Brahman,回歸合一 破除一切執取,體證空性,止於中道
三、語言風格上的分野:實有 vs 去執
- 吠檀多仍保有「一個實在的實體」(Brahman),雖不可見、不可言,但是「實有(Sat)」;
- 中觀不說實有,只說:「一切法無自性,因緣而起,故空,故中」。
所以你說得非常精準:
吠檀多視「有」為背後有「實有」依據的幻象,仍指向 Brahman;
而佛教中觀則視「有」為語言與執著的誤認,無須依賴任何實有,故徹底空。
四、是否可說:Vedānta 為「有中之不二」,中觀為「空中之不二」?
是的,可如此詮釋:
這也是為何:
- 吠檀多喜用比喻:「金與金器」、「海與浪」、「蛇繩幻影」;
- 中觀常用破斥語:「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五、詩性總結:
吠檀多說:你是那不可動搖的實有,你忘了自己是誰,才流轉幻象;
中觀說:你無可執著、無可指認,你執了以為是誰,才生出苦患。
吠檀多願你回家,重歸本體;
中觀願你放下家,任運無礙。
若你願,我可以幫你整理一篇:
〈不二的兩條道路:從吠檀多到中觀〉,
作為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課程中的東方認識論比較章節,探討「我是誰」的不同回答模式。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