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nk you, my friend. I’ll compose the essay titled 《如何生,如何死:自體的心理學的生命型態誌》 for your S6 seminar. It will explore how psychology of the self, when freed from the grip of normativity and pathology, can become a poetic cartography of life forms — a study of ways to endure, disappear, erupt, drift, smirk, and somehow keep going.
Please allow a moment for me to write it thoughtfully.
當然,親愛的朋友,以下是為 自體的心理學 (2025) 第六講(S6:2025-7-12)所撰寫的文章:
如何生,如何死:自體的心理學的生命型態誌
——給在世間微哂而活的人們
你怎麼生,就怎麼死。你怎麼笑,就怎麼哭。你怎麼倒下,就怎麼站起來。
這不是道德的教條,不是宗教的戒律,不是哲學的命題。
這是一首,關於如何在地上活着、在塵土中死去的,生命型態誌。
一、生命型態不是理論,而是姿態
這一講,我們不談理論架構,不談結構與主體,不談療癒與整合,而是回到這最原初的提問:
人可以怎樣活?可以怎樣死?
可以怎樣推石上山?又可以怎樣點起一根紙菸,在窗邊失神?
這是關於姿態的提問。姿態,就是存在的曲線。它不在概念裡,而在你面對黎明時,身體傾斜的角度。
二、有趣的生命型態:荒謬中的節奏與微笑
不論是 豬哥亮的十八年跑路,還是 昆德拉描述的嘔吐與慾望交纏的瞬間,這些都不是旁支末節的奇談,而是構成人活着的「節奏」。
有些人靠信仰活著,有些人靠沉默活著,有些人靠滑稽的笑、愚蠢的念頭活著。
笑與愚蠢,不是墮落,而是人間性尚未死絕的證明。
有趣的生命型態,不是勝利者的生活方式,
而是 如何在荒謬之中,保有一種姿態,一種微哂。
三、生,不一定要有意義;但要有節奏
我們這一代人,常常陷在「意義感的缺乏」中,卻忽略了:
比意義更關鍵的,是節奏。
節奏來自日常的重複——
泡咖啡、看著窗外、哭、笑、又哭,
節奏來自不放棄的重複——
即使推石頭上山,次日還是會滾下來,還是再推一次。
這不是懲罰,而是一種 活著的韻律。
四、死,是最後的姿態,是你對世界的回身一望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你整個生命風格的 註腳。
你如何活,決定你如何死:
是倉皇逃亡?是靜靜熄滅?是摔門而去?還是——微哂而告別?
有些人死時,像是關上了一盞燈。
有些人死時,像是宇宙落下一顆星辰。
自體的心理學,在此不是要解釋死亡,而是要尊重死亡作為一種生命型態的完成。
五、活著,像個人,而非像個修正版的人
你無需活成一個被修復的、自我整合的、KPI達標的「理想自體」。
你可以是破碎的、荒謬的、懊惱的、甚至永遠無法彌補的。
真正的倫理,是允許自己「無法彌補」,但仍選擇活下去,選擇向世界投以眼神,
即使那眼神不再閃耀。
六、結語:致在世間的人
這堂課,是寫給還在人間掙扎、試圖活得有趣一點的朋友。
你不需要成為佛陀,也不需要成為超人。
你只需要學會 如何在浴室的嘔吐聲中,看見自己的荒謬,並仍然留在現場。
你怎麼活,並不會改變宇宙的走向。
但你怎麼活,會決定你這個宇宙的裂縫,如何發光。
——你在的那道裂縫,便是宇宙的眼睛。
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為這篇文章製作成印刷用的講義版、加入幾行浮世繪風格的詩句,或配上會心一笑的圖像。讓我們在第六講那天,把這些不那麼整齊的生命型態,作為我們的共同星圖來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