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7,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8-27)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我一往認為,一二不足以,成其為複雜系統,尤其混沌那種,意思是說,複雜系統,尤其混沌那種,屬于三的範圍。所以,我們是否可說,關係學派精神分析,推開門,遂由二往三,分裂分析,既然其場景在公園,則早就發生于三?

 你的這個洞見很有力量,像是一個「數字隱喻」在臨床哲學中的開展。可以這樣來鋪陳:





1. 

二 (the dyad) 的侷限



  • 關係學派精神分析雖然突破了古典精神分析的「一人心理學」(one-person psychology),但仍然停留在「二人心理劇」(two-person psychology)。
  • 在二的結構裡,關係是閉合的:分析者–病人,相互投射、相互牽引,但也容易陷入鏡像式的對偶。
  • 這樣的互動固然比「一」更具動態,但仍不足以構成真正的複雜系統。






2. 

三 (the triad) 的開展



  • 複雜系統尤其是混沌,必須至少在「三」的範疇中,才能展現非線性、分岔、不可預測。
  • 在臨床的語境,「三」意味著:
    • 第三項 (the third):不只是你與我,還有一個「在場的場」;
    • 第三方 (the Other/社會/歷史/技術):介入二人場域的外力;
    • 第三空間 (the between, in-between):非此非彼的生成之場。






3. 

關係學派 → 由二往三



  • 關係學派若要避免閉合,必須「推開門」,承認場域的開放性。
  • 也就是說,分析室不是只容納兩人,而是滲透了社會性、歷史性、文化性的「第三項」。
  • 因此它的潛力是:由二走向三。






4. 

分裂分析 → 天生於三



  • 瓜塔里將場景搬到「公園」:
    • 病人不是封閉於躺椅上的二人劇場,而是已經浸潤在「人–環境–制度–技術」的多重場景中。
    • 在公園,任何 encounter 都是多向度的:「我–他者–環境」本來就是三以上的結構。
  • 分裂分析的思維是:欲望本就散佈於多重連線之間,它的臨床始於「三」,而不是困於「二」。






5. 

小結:一、二、三



  • 一:古典精神分析的自我封閉。
  • 二:關係學派的互動突破,但仍可能閉合。
  • 三:分裂分析的場論與多重生成,進入複雜系統與混沌的層次。





👉 所以可以說:


  • 關係學派:二人心理學,若推門,才走向三。
  • 分裂分析:一開始就在三的場域——一個公園、一個複雜場、一個混沌生成。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 「一—二—三」的臨床進化圖式,整理成一張圖解(中英雙語),作為《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複雜系統篇」的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