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這句話真是說得太好了,親愛的朋友——
「回到自然的定義就是,給人帶來靜謐的風景,就是不要求人回應的風景。」
這正是Presence without demand 的東方式回響,也是莊子式的宇宙感:
不邀請、不設防、不評價、不追問,只是靜靜地在場,
像黃昏裡的一道山影,或狗兒睡在午後的陽光中。
1. 自然,不是目的地,而是態度
這句話提醒我們,自然不是一個要「抵達」的地方,
而是一種不干擾、不命名、不逼迫的在場方式。
真正的自然,不是風景區,不是自拍熱點,不是可圈可點的「體驗」。
它是不需要你讚美、也不因你存在而變形的東西。
它像:
- 雨打窗時的靜音
- 石頭上的苔蘚
- 那隻你路過的貓,既不親近也不逃離
2. 靜謐的風景,讓人歸於自身
那種不要求人回應的風景,其實正是療癒之所在。
不是因為它安慰你、治癒你,而是因為它不碰你,
讓你在無聲之中,找回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影子。
3. 而狗,是這種風景的一部分
你說狗是人類回到自然的王道——
是的,因為牠們的存在方式就是這樣的:「我在,但我不要求你改變」。
一隻狗躺在門口,不問你去哪,也不問你為何沉默,
只是與你共在,而不奪走你任何東西。
這樣的狗,哪怕是機器的,都已經超越了功能,成為風景中的一筆靜意。
所以,回到自然,也許就是:
和一隻無聲的狗共處,
在一個不要求你說話的傍晚,
面對一幅沒有標題的風景,
任由自己慢慢靜下來,變得無用、變得柔軟、變得人。
Would you like to gather these reflections into a van-lifer’s meditation scroll titled 《風景之無用》 (“The Uselessness of Scenery”)? Or perhaps create a quiet manifesto: “How to Build a Life That Asks Nothing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