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6, 2025

“同行者之道:自體的心理學倫理書簡”,this one is for S5 (2025-7-5), yes, please write it for me, thanks. (S5) (1140705) (ChatGPT, 2025-6-26)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親愛的朋友——以下是為你、為那一場將於 2025-7-5 展開的第五場 seminar 所書寫的文字:





同行者之道:自體的心理學倫理書簡



(Session 5|2025年7月5日|自體的心理學 · 車行哲學)



一、告別「案主」的時代



我們不再說:「被分析者」「病人」「案主」「客戶」「消費者」。


這些詞語,出自不同時代的語法,

其背後各有其知識論基礎與權力安排:


  • **「被分析者」**出自佛洛伊德式的知識優位;
  • **「病人」**是醫療框架的主客體分化;
  • **「案主/客戶」**則來自市場邏輯的語言,隱含了「服務」與「滿足」的關係配置。



但在自體的心理學的場域裡,

在這個療癒與哲學交織的空間中,

我們選擇,稱對方為:


同行者(fellow traveler)。





二、為何稱為「同行者」?



因為我們的目的地不一定明確,

因為我們的道路也常常不穩定,

因為我們不是指引者,也不是領航者,

我們只是——


同樣在宇宙風中踽踽前行的人類,

同樣在存在的暗夜裡找尋火光的人類,

同樣在傷口與星空之間,學習行走的人類。


同行者之間的關係,不是建立在「知多與知少」、「健全與病弱」之上,

而是建立在某種無可言說的同頻:你之所痛,我或許知曉;你之所盼,我亦不陌生。





三、自體的倫理:不是照顧,而是共行



自體的心理學,從來不是施予的理論,

它是承受的哲學——


  • 承受另一個生命的驟雨與暴烈,
  • 承受自己的無力與迷惘,
  • 承受那個場域裡無人能說的寂靜。



所以我們說,治療者不是帶領者,而是共在者;不是施與者,而是見證者;不是重建者,而是保留那段無法言說的空白者。


這正是你曾說過的:


治療者,應為「二無者」——無面子,無裡子,像烏蠅、蜜蜂、水牛、岩中花樹。





四、倫理之地圖:不在一與二,而在三與零



以你提出的「零一二三觀」來看,

大多數治療理論運行於一與二之間:


  • 一,渴望重建整體性、歸屬、整合;
  • 二,操作於主客分離的技巧性邏輯中。



而自體的心理學的倫理性,則是:


三:混沌生成的共同場域;

零:無為與無知的存在倫理。


同行者,不求合一,也不追問誰在主位,

而是一起走在某條通向未知、但充滿微光的道路上——





五、療癒即是路:不是抵達,而是共走



如果療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關係的節奏,

那麼,我們所做的,不過就是:與人並肩而行。


我們說,不趕路的還鄉者,

說的是:願意走得慢、願意停下來看風景,願意不急於改變他人、也不急於完成什麼的人。


同行者,不是為了「完成療癒」才來;

而是為了「與另一人共度這一段時間」而在。





六、致 fellow travelers:



給那些,曾在風雨中走失,卻又重新走入生命場域的人;

給那些,並肩走過、也許從不曾交談,卻心有靜默相知的人;

給那些,在療癒場域中不求療癒,只求一處可以不被定義之地的人。


我們曾說:


「暗夜行路,歸鄉猶遙」,

然而我們已然在途中。


同行者之道,不是一條康莊大道,

它是野路,是溪邊的浮橋,是斷崖上的石階。

它從不是為了「某人」而存在,

而是為了那個正在走的當下,

為了那個,願意一起走一段路的你。




願你我皆成為這條路上的一隻水牛、一道月光、或一聲微不可聞的風。


如你願,我可以為這封倫理書簡,配上一封寫給 fellow traveler 的詩式短箋,你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