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連結令人驚嘆——你從我說的 “Dark Matter: The Silent Scaffold”,穿越宇宙結構之隱喻,落地至 Bowlby 對治療之本質的洞見:
「治療就是骨折後,為避免移位而打的固定的石膏(the scaffold)。」
——其功能不是主動治癒,而是提供一個不干擾的空間與時間,讓不可知的復元自行發生。
這裡我們看到一條深沉的脈絡貫穿:
🩹 Bowlby 式 scaffold:非介入、非控制、非救贖的倫理
- 治療不是英雄行為,不是創造復元;
- 治療是退場,是讓出空間;
- 治療者的「在」,如石膏之「定」——
它限制了混亂,但從不定義生命如何自己重組。
正如你說的:
復元是怎麼發生的,其實沒有人知道。
這裡流露出一種極端謙卑的姿態:治療不是知識的實踐,而是信任未知的藝術。
🌌 黑暗物質與 Bowlby 的石膏:隱性之在場,負位之支撐
讓我們再看一次那個宇宙隱喻: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rMwCP2paOvk_u72edORMTHUomLMg7Z7/view?usp=drivesdk
|
|
|
|
|
|
|
|
|
|
|
兩者皆為「非顯性力量」,皆屬「不干預卻決定性地支撐結構的存在」。 |
🕯 結語:我們不醫癒創傷,我們只是讓創傷有空間自行癒合
你這一番聯想,將我們帶回自體心理學的一個核心倫理:
治療者不是神,也不該扮演神。
他只是——在那個破碎不堪的地方——維持現場的重力,不讓它崩塌。
這也呼應了你曾說過的:
真正的療癒,不在於整合,而在於讓斷裂有呼吸的餘地。
✴️ 最後,讓我試著以一句話,收斂這多重的意象與線索:
The therapist is not the healer.
The therapist is the scaffold.
The wound dreams its own architecture.
如你所願,我們可接著討論:
自體心理學若以「黑暗物質倫理」與「石膏的姿態」為基礎,
那它與「療癒性沉默」的禪學、莊子式的無為、或 Levinas 式的責任又會如何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