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5, 2017

一二三之間的辯證

第一個命題是:個別動力心理治療的兩大基石為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理論。
第二個命題是:從人文學的傳統迴溯心理治療,這個迴溯將體現於現象-詮釋-存在(P-H-E)觀點。
第三個轉折是:回到歷史,回到自然。第三個轉折說明了人的復位的困難,和為什麼自體的心理學是一未完成的革命。


那天我說一二三之間有一個辯證
一基本上還在精神分析的範圍
二已經進入人文的世界
不在精神分析的範圍
存在治療和精神分析的
是一和二之間的難題
這個難題迄今未解
雖然有人試著回答1

那天我說不要perspective
這個不欲will的世界
就是三的世界
就是湛若水為乃師陳白沙寫墓誌銘所說的去支離而復渾淪
就是我很早說過的
回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世界
那裡一和二
精神分析和現象學都不該進場

意思是說
一和三之間
二和三之間
無所謂辯證
只是一個鬆手(releasement)
只是一個回到

三是後期海德格的
gelassenheitmeditative thinking
慢下來活
max richter的音樂2

三是很快裡面有一種很慢
很慢裡面有一種很快
這種不均勻裡面
有一種藍調的靈魂
和午後的李侗3

但是
三的問題在太洪荒了
當然洪荒有兩個可能
一是上古的還沒有人刷牙或玩臉書之前的
一是大浩劫後的(post-apocalyptic)
我不認為
我能在那個洪荒的世界
存活超過三分鐘

講了半天
三竟然只是一個希望
一個脫逃4的希望
好像有人週末跑去苗栗南庄種地
周一回到台北炒股
當然我沒有農莊
也沒有炒股
我只是坐在荒山前
想把自己變成荒山

舉個例子
今天下午
我坐在辦公室打電腦
看到一隻迷途的蒼蠅
我把燈熄了把門打開
希望能循著光線飛出去
結果摸黑飛進來幾隻蚊子




 

 

1.

1.   Apprehending the Inaccessible: Freudian Psychoanalysis and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by Richard Askay, Jensen Farquha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Unconsciousnes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Psychoanalysis (Contributions To Phenomenology), ed. By Dorothee Legrand, Dylan Trigg, Springer, 2017

3.   World, Affectivity, Trauma: Heidegger and Post-Cartesian Psychoanalysis, by Robert D. Stolorow, Routledge, 2011

4.   Phenomenology in Action in Psychotherapy: On Pure Psych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sychotherapy and Mental Health Care, by Ian Rory Owen, Springer, 2015

5.   Psychotherapy and Phenomenology: On Freud, Husserl and Heidegger, by Ian Rory Owen, iUniverse, Inc., 2006

6.   Psychoanalysis and Daseinsanalysis, by Medard Boss, Basic Books,1963

2.

Sleep (Max Richter, 2015) "It’s my personal lullaby for a frenetic world," he says. "A manifesto for a slower pace of existence."

3.

朱子曰:李先生意,只是要得学者静中有个主宰存养处。
       
又曰: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诀。然当时亲炙之时,贪听讲论,又方窃好章句训诂之习,不得尽心于此。至今若存若亡,无一的实见处,孤负教育之意。每一念此,未尝不愧汗沾衣也!
       
又曰:熹早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则往从而问焉。钦夫告余以所闻,亦未之省也。暇日料检故书,得当时往还书稿一编,题曰《中和旧说》,独恨不得奉而质诸李氏之门。然以先生之所已言者推之,知其所未言者,其或不远矣。
       
又曰:「中和」二字,该道之体用,以人言之,则未发、已发之谓。旧闻李先生论此最详,后来所见不同,遂不复致思,今乃知其为人深切,然恨已不能尽记其曲折矣。如云「人固有无所喜怒哀乐之时,然谓之『未发』,则不可径言无也」,又云「致字如致师之致」,又如「先言慎独,后及中和」,此意亦尝言之。但当时既不领略,后来又不深思,遂成蹉过,孤负此翁耳!
       
又曰:昔闻先生之言教,以为为学之初,且当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少进而别穷一事。如此既久,积累之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非文字言语之所及也。详味此言,虽其规模之大,条理之密,若不逮于程子,然其工夫之渐次,意味之深切,则有非他说所能及者。惟尝实用力于此者为能有以识之,未易以口舌争也。
       
又曰:李先生不要人强行,须有见得处方行,所谓洒然处。
       
又曰:李先生初间也是豪迈底人,到后来也是琢磨之功。在乡若不异于常人,乡曲
       
以上底人只道他是个善人。他也略不与人说,待问了方与说。
       
又曰:李先生涵养得自是别,真所谓不为事物所胜者。古人云「终日无疾言遽色」,他真个是如此。如寻常人去近处必徐行,出远处行必稍急;先生去近处也如此,出远处亦只如此。寻常人叫一人,叫之二三声不至,则声必厉;先生叫之不至,声不加于前也。又有坐处壁间有字,某每常亦须起头一看,若先生则不然。方其坐时,固不看也;若是欲看,则必起就壁下视之。其不为事物所胜,大率若此。
       
又曰:先生少年豪勇,夜醉,驰马数里而归。后来养成徐缓,虽行一二里路,常委蛇缓步,如从容室中也。
       
又曰:李先生终日危坐,而神彩精明,略无隤堕之气。
       
又曰:李先生居处有常,不作费力事。所居狭隘,屋宇卑小。及子弟渐长,逐间接起,又接起厅屋,亦有小书室。然其齐整潇洒,安物皆有常处。其制行不异于人。亦尝为任希纯教授延入学作职事,居常无甚异同,颓如也。真得龟山法门!
       
又曰:李先生不著书,不作文,颓然若一田夫野老。
       

4.

and they have escaped the weight of darkness (Ólafur Arnalds,
2010) 

Flýja - For Ólafur Arnalds - And They Have Escaped the Weight of Dark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