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2023
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殊勝何在?
This is a wrap up, meant for freedom, in the long run.
1. 包括五面項,回到自然,回到歷史,存在治療,批判的心理治療,後結構主義的心理治療,
2. 回到自然,非主動,亦非被動,天然野趣矣,
3. 回到歷史,歷史情境中的自體,在在動人,在在真切,
4. 強調生成大於或等於存有,的存在治療,釐清內外,然後尊重那個人的決定,
5. 症狀誠然不適,但不足懼,因其恰為事件的緣起,
6. 批判需要勇氣,需要硬頸,需要投身,需要策略,
7. 後結構主義,之為形上學,之為本體論,之為倫理學,說明自體的心理學,的自體,恰如船子和尚,無所不在,無有來去,
8. 以 Two Dimensions of Psychotherapy (見圖) 而言,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更珍惜自體的路徑,意思是說,寧見其,去阿根廷闖蕩,或走進公園去散步,
![]() |
9. 意思是說,讓生活,讓歷練,讓歷史,為其師,
10. 相對於基于自體心理學的心理治療,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治療者更形自由,因為他「不需要被需要」,「不需要被看見」,「不需要替別人負責」,他不畏己之死生,也不怕病人出事,當然他並不希望病人不幸,只是幸與不幸,死與不死,天收矣,沒有人可以改變命運,也沒有人應該為別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