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趣的關鍵的問題,
RP 的論床理論 (clinical theory) 是什麼?
首先, Charles Spezzano 說,RP 除了犯規以外,其他時間都很正常;(Spezzano, C. (1998) Listening and Interpreting—How Relational Analysts Kill Time Between Disclosures and Enactments: Commentary on Papers by Bromberg and by Greenberg.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8:237-246)
其次,Jon Mills 對 RP 的臨床理論的批評,就是治療的溢越 (therapeutic excess),換句話說,RP 的臨床理論,就是溢越,因為溢越中,方可見原所未見,
換句話說,Ferenczi 的臨床理論,包括 active technique,和 mutuality (除了最後那一步 mutual analysis),就是 RP 的臨床理論;
然後,昨晚 Estelle Shane 講 RSP (Relational Self Psychology),她說她為什麼對自體心理學不滿,以致來到 RSP,
自體心理學講設身處地的同理,以至不可避免的 disruption-restoration,這就是自體心理學的臨床理論,
但是,她舉了一個例子,
有一個病人,被治療者涵容已久,但是其現實生活中,卻仍無法「心智化」,體會與其相處的他者的心理,
Shane 說,她問 Kohut,這個情況下,Kohut 什麼時候,會對這個病人說,「你好像沒有體諒到你母親的困難」,Kohut 說,「Never」,
意思是說,Kohut 認為,我們不須也不該面質,(換句話說,自體心理學擅長 concordant countertransference,擅長站在病人那邊,像心靈捕手裡的羅賓威廉斯,跟病人重複說,it’s not your fault,it’s not your fault,不願 complimentary countertransference,站在病人的重要他者那邊,對病人說,你知道做你的爸爸媽媽有多麼慘嗎),
Shane 說,在那個 Never 中,她開始傾向關係學派,因為關係學派會把他者 (作為他者的治療者) 帶進治療室,
(Shane 的這個說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她認為,自體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治療者只是提供自體客體的功能 (selfobject function),病人並未與治療者這個人相遇,
這個說法,我不同意,我認為,自體客體,就是治療者容許,他的 self 為病人所用,use of therapist's self,這個所用,必須有其形體的存在,
意思是說,自體客體,必須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存在,不能只是抽象的口惠,
所以,自體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治療者還是有「作為他者」,
唯與 RP 差別是,自體心理學的治療者的,作為他者,似乎太體貼了,RP 的治療者的,作為他者,則是動作派,是要跟病人滾成一團的);
小結,我想, RP 的臨床理論是,視治療為人際場 (interpersonal field),視其中所發生的情節為人際事件 (interpersonal event),視互相所發生的事件 (mutual enactment) 為打開語言所不能及的地方的一把鑰匙,雙方遂得以見,原本只靠語言,無法知悉的,潛意識的真相;
在這個說法中,治療者衝動在先,道歉在後,病人接受這個道歉後,兩人遂坐下來,一起試著理解,「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意思是說,治療者的基本動作是,enactment,apologize,reflection together,病人的基本動作是,enactment,forgive,reflection together;意思是說,「不打不相識,而唯其相識在先,才能識己」(這就是有名的,二優先於一),
他們沒有說清楚的是,「關係的潛意識」 (relational unconsciousness);這必須借助英國客體關係理論,才能道盡其中糾結之曲折;
比如說,「投射認同,就是最重要,最有趣,最困難,也最常見的 mutual enactment」,
(一人到二人心理學,有數聯結概念 (bridge concepts),包括 transference countertransference matrix,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transitional object,use of the object,selfobject,attachment,petit objet a,這些概念,都在描述,那個關係的暗流 (relational undercurrent),意思是說,RP,二人心理學,要小心,不要低估了 「< 2 人」心理學已作的貢獻),(6/25)
(而且,Kohut 說,disruption 不是治療者 deliberately 要它發生的,disruption 恰恰說明治療者是有限的,會不可避免的犯錯;比照此說,我會說, 「mutual enactment 不是治療者 deliberately 要它發生的,mutual enactment 恰恰說明治療者和病人,兩人的關係的暗流,無以名之的讓兩人發生事件」
,
有趣的是,克萊茵學派對此暗流,會隔岸觀火,RP 則會奮不顧身,一躍而下,急流幾乎滅頂在先,上氣不接下氣倖存在後,「才開始思考」)
(換句話說,一般正常的精神分析學派,是三思而後不行,RP 是三行而後,「有時候」,終於想起要思)
(簡單講,RP 之殊勝,在于行動,衝動控制困難的行動,仗義拔刀相助的行動,讓這個世界發生改變的行動)
(回到臨床理論,RP 會說,唯其經由行動,汝方可脫胎換骨)
(有點像,非行少年團體,藉九死一生,一起走過荒野,來改變其心性);(6/24)
上述,講臨床理論,
臨床理論,預設了治療者的理想型 (ideal type),
我想,一般正常的學派,預設了一個 old,gentle,harmless,nice guy,作為理想的治療者,(比如說,中年以後的佛洛伊德)
RP 則預設了一個 impulsive,fallible,sinful,God forsaken man,作為理想的治療者,
(比如說,永遠年輕 (eternal youth) 的Ferenczi)
你要理解,好看的動作片,通常是講一個,錯誤一生,從來沒有做對過,任何一件事,悔撼自責,無法彌補,的主角,這次走投無路,孤注一擲,第一次把一件事做對,
這種主角,就是 RP 的治療者的理想型,
當然,這是「好看的」終得救贖的動作片,問題是,我們的人生,通常是「不好看的」不得救贖的動作片,(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