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甚麼是批判的心理治療,首先你要知道,甚麼不是批判的心理治療。
有點像,你要走出系統,才知道甚麼是荒野 (wilderness)。
走出系統,就是 van lifer 說的 off-grid。
你要理解,grid 指的是水,電,網路 (wi-fi),生活所需的補給。
Off-grid 生活的人,必須帶著求生配備,熟悉自然,面對黑熊,不要驚惶失措。
我認為,武藏就是 van lifer,雖然他沒有開著 van。
簡單講,批判的心理治療,是走進荒野的心理治療。有點像,走出皇宮的那個印度人。
所以,佛陀也是 van lifer,雖然他也沒有開著 van。
所以,批判的心理治療,就是「追尋生命存在的形上基礎的可能性的 van life 的形下旅途」。
你要理解,一般的心理治療,是動物園的故事。一般的心理治療的系統模型,像動物園裡的籠子,關著治療者,也關著他的病人。
至於,甚麼是動物園,和動物園的故事,你可以參考 The Zoo Story (Edward Albee, 1958)。
二零零二年,我曾說,心理治療是「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
批判的心理治療,算不算「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
現在的我想,你要很小心,當你用「人文」二字。
因為,你要理解,人類世 (anthropocene),是眾生的末路。人類作為物種之一,糟蹋了地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滅絕了萬物,讓生命無家可歸,人類,是極其罪孽深重的。
一般所謂人文,是人本位的自以為是,自以為尊,這不是我要的人文。
我要的人文,是「回到自然的人文」。
所以,批判的心理治療,是「回到自然的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
而且,人類除了糟蹋萬物之外,更擅彼此踐踏侵軋,不公不義,而且樂此不疲。魯迅說,翻開中國歷史,通篇只見「吃人」二字,就是此意。
為歷史找回公義 (fair and decent) 二字,是批判之所以為「批判的義舉」的初衷。
所以,批判的心理治療,是「回到歷史的人文精神的憩息之所」。
批判的心理治療者,有誠意,還生命經驗,一個有歷史感質地的敘事。
敘事者和聆聽者的關係,是詮釋學的誠意,和系譜學的解構。
生命經驗,包括內外,有普魯斯特的幽微,也有卡夫卡的夢靨。
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內外經驗,比例各殊。
聆聽者的任務,是促成敘事說到,敘事者無法單獨說下去的地方。
詮釋學的精神,就是互為主體性的實踐,就是讓雙方,來到雙方無法各自單獨來到的地方。
而非將敘事還原 (reductionistic) 命名解釋,然後把它放進資料夾歸檔。
我先前說,這是「釐清內外,然後尊重他的決定」。
所以,批判的心理治療,是「擔得起存在治療之名 (worth its salt) 的存在治療」。
小結,批判的心理治療是甚麼?
就是「回到自然」,「回到歷史」,就是「為人間討一個公道」,就是「批判的意識的覺醒,和隨之而來的行動」。
我們必須假設,治療者的批判的意識的覺醒,發生在先。(但那個在先,不過在先,只是觸媒,並非解答。) 否則,無所謂批判的心理治療。
所以,治療者自身,須真實存在,名實相符,非僅止坐而言,而乏起而行。
意思是說,他親歷人生不公不義,因而奮起,這個親歷是他發願和不退轉的緣起。
而且,走過詮釋學的互為主體性的旅途,聆聽者也會被敘事者,和這個「存在上的相遇的過程」改變。意思是說,批判的心理治療者,理應也被他的病人感動和改變。
他們兩人的關係,遂亦師亦友,教學相長,惺惺相惜,互道珍重,相忘於江湖,是存在上的乾淨的相遇。
所以,批判的心理治療,發生在「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那個地方,超越了精神分析最喜歡講的移情和反移情。(李清發醫師多年前嘗說,移情是情識作祟,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