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教即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晚年所述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
對「四句教」之理解闡說歷代來存有爭議,為有明思想史的一大議題。「有積極的張揚者如王龍溪,有謹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紱,有否認者如劉宗周、黃宗羲師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顏元、張烈之流。」(參見陳立勝論文〈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
一般認為自首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可窺見王的學說受佛家影響深刻。
See also
国学经典 王阳明四句教的哲学问题 (高予遠)
http://www.zhlzw.com/Item/221023.aspx
意思是說,台灣人斤斤計較,小善小惡,什麼都小,與哲學信仰俱無關,
意思是說,無善無惡,是生命本然,善惡,是人為造作,殺光共匪,和匪諜,則是人為執念,人為決心,人為判斷,寧與匪亡,永世輪迴,不見天日,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