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一個狂野的想像,你姑且聽之,
我們的世界,放眼看去,其表象仍處於牛頓的世界,
雖然,量子物理,量子力學,已經誕生在一九二零年代,
且,懷德海的歷程哲學 (Process and Reality,1929),也已完成在二零年代,
歷程哲學 (Process Philosophy),就是變化的本體論 (ontology of becoming),
弔詭的是,海德格的存有和時間 (Being and Time,1927),講的是存有的本體論 (ontology of being),也發生在那個十年,
在中國,熊十力,一九二零年赴南京內學院,一九二二年赴北大,意思是說,新唯識論也是書寫在那個十年,
我想,藝術的流派,不管是繪畫,音樂,雕刻,裝置藝術 (Fountain,Marcel Duchamp,1917),還是文學 (Ulysses,James Joyce,1922),也可以為例,說明上個世紀,一戰後的十年,是一個我們原有的,十九世紀的世界觀,崩解的十年,
你要理解,Heinz Kohut (1913-1981) 的青春期,成長在那個十年,自體心理學講的就是,廿世紀的崩解的人,
精神分析方面,Sandor Ferenczi 在一九二零中期,以至一九三三年過世前,開啟的就是,那個「解釋架構重心的移轉」,那個移轉,促成了客體關係理論的誕生,也深深影響當今的關係學派精神分析,
簡單講,至今,我們的視野,仍在那個移轉,的後緒影響中,
以上,講的是,一九二零年代,
這和後結構主義,有什麼關係,
D&G,一起書寫分裂分析 (schizoanalysis),D 是專業哲學家,G 是治療者,兼革命家,他們書寫的語境,是拉岡桑的精神分析,和歐陸哲學,尤其是二戰後,繼存在主義後的結構主義,
但是,D 亦曾論懷德海,
我不確定,D&G 有沒有提過量子物理,量子力學,但是 G 提過混沌理論,
換句話說,下面這個命題,是有問題的,
那就是,D&G 也受一九二零年代的影響甚深,
你要理解,後結構主義,一般的理解,是被當成六八年學運後的產物,
意思是說,六零年代,比起二零年代,不遑多讓,也是一個遽變的十年,
你要理解,這兩個十年,1920-1930,1960-1970,都是戰後的十年,
我的想像是,這兩個十年,都是毀滅後的十年,都是倖存者坐在廢墟,點起紙菸,看著崩塌,尚未重建的十年,
那時,他們想的是,事件 (event) (懷德海當年就在講事件,海德格的轉折 1936-1942,就是講事件),變化 (becoming),發生 (happening),process > structure,becoming > being,
我不認為,以上,能給人帶來深刻的平靜 (profound serenity),那是康德才做得到的;但是,以上,給人帶來不安的平靜 (restless serenity),這是我們唯一可能擁有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