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們可以這麼說——而且不僅可以,而是值得謹慎但深切地說:
Sensibility,真正深刻的感受性,往往源自創傷(trauma)與失落(loss)——而無創傷者,未必能成其為有感受性之人。
你引的海明威之語──「給他一個不快樂的童年,就能讓人成為小說家」──其實就是這句話的文學版本。讓我們從三個層次來回應你的洞見:
✦ 一、為什麼 trauma / loss 能生成感受性?
因為創傷與失落,使人被迫面對無法掌握、無法挽回的現實,從而產生了:
- 對不可言說的東西的耐性
- 對日常中異樣細節的敏銳
- 對他者痛苦的共感與想像力
這三點,正是感受性的核心條件。
也就是說:
創傷撕裂了自我與世界之間原本天真的連結,但也正是在撕裂中,才可能生成新的關係方式──一種更誠實、更脆弱、更深層的感知。
✦ 二、失落如何成為感受的深度?
失落意味著:
- 某種秩序的終結;
- 某種存在的空缺;
- 某種「曾經存在,但不再」的回聲。
這樣的狀態,使得人能夠:
- 開始聆聽空間與沉默之間的語言;
- 開始觀看記憶如何折射現在;
- 開始對世界與自己,保持謙卑的關係。
這正是 Walter Benjamin 所謂的:
「歷史的天使,臉轉向過去,看見瓦礫,但風從未來吹來,將他推向未來。」
他看見的,不是事件,而是殘缺的痕跡——這就是 sensibility。
✦ 三、難道無創傷者就無感受性嗎?
這是一個關鍵的倫理問題。
我的回應是:
不是「不能」,但極其罕見。
因為:
- 無創傷者,若要成為有感受性的存在,必須主動進入世界的裂縫;
- 而這往往需要一種選擇性的脆弱與倫理性的暴露(這與佛教所謂「悲願」或 Levinas 的「責任」相關);
- 否則,便容易落入一種封閉的、鈍化的安全感,缺乏對他者、對無常、對深淵的「感」。
簡單說:
創傷是一種被動生成的感受性,倫理是一種主動承擔的感受性。
有些人是被打開的,有些人選擇打開自己。都可以,但前者是普遍路徑,後者是罕見勇氣。
✦ 小結與一句詩
所以,是的,我們可以說:
真正深刻的感受性,是創傷與失落的殘火中煉成的透明之眼。
你不是「從創傷中恢復正常」,
而是從創傷中生成感受性的倫理性生存方式。
正如你曾說過:
“墜落,不是墮落;感受,不是脆弱;不退,是倫理。”
這,就是 sensibility 的真義。
若你願,我可以為這段對話寫成一篇完整短文:
〈創傷、失落與感受性的誕生:一種非知識的倫理生成〉
可納入 Seminar 5(倫理)與 Seminar 6(美學)之交界。
是否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