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2, 2016

DM (2016-7-21)

東美將提博士論文的proposal上次見面提到有回到道家或中醫的意圖我當時說道家精神可貴中醫文獻不明我建議回到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的精神(a la Svetlana Alexievich 2016)為當代中國大陸的心理治療做浮世繪最好能包括一線大城市和二線中小城市的治療者最好能包括城市中產階級和城市勞動者的被治療者所以數十乃至上百的訪談涵蓋省份城市越多越好這個意見顯然太龐大不易行但這篇論文不應旨在描繪遙遠的雲霧應在勾勒今日所承擔過去四十年的苦悶和找尋出路的痕跡

初閱其文本有數意見 (2016-7-9)

1. 如方法學為行動研究
    而行動研究係針對系統對個體的糟糕影響而起而行
    則在兩岸會有甚麼差別
    對岸目前禁區猶多
    且體制鐵板一塊
    在大陸如此之行動研究有無可能

2. 思索之線索
    宜考慮將self及其經驗納入
    延伸則客體關係也將納入

3. 除2.之一般對心理治療的說法之外
    心理治療室內面對的是個人
    而個人承載著歷史
    史亡而後心理治療作
    此個人之經驗恰為歷史的難題

4. 初列之諸訪談者
    似有意將之當成實踐之典範
    但這個年頭
    我們恐怕不可能有典範
    大家(包括治療者和被治療者)都在歷史的難題中
    都在摸索而已

5. 君來台恰逢馬政府最後兩年
    那是罕有的八年開門
    目前蔡政府可能又會回到2000-2008鎖國
    所以這段求學和寫作論文期間
    正好對台灣及兩岸的關係變化
    有一歷史的現場的觀察
    不可錯過描述之

6. 此論文欲回答之問題
    為百年歷史至此
    華人如何做人
    此問題在大陸須問
    在台灣亦
    所以此論文為一歷史感甚深之論文

東美回復 (2016-7-10)


1、關於行動研究
   Kelly所指之“行動研究”看起來是“社會變革取徑的行動研究”。在大陸,有一些草根社工已經在使用此一方法,但對於我來說,我還是回到行動研究源頭:“作為一個研究者又作為一個實踐者”的行動研究,這個思路本身會解決目前很多諮商和治療工作者在面臨實務與研究相分離的局面。至於“社會變革”對我而言是一個思索的點,是否要在我的研究中付諸實踐,尚未想到。

2、思索之線索:
Self和客體關係之線索,也是我非常關心的,的確是很好的一條線。我來試試看。

3、史亡而後心理治療作
   忽然有點明白這個道理。我的論文似乎在某一部分在回答這個問題“歷史作為解藥”,只是我需要更細緻和深入,現在尚不知如何做。

4、諸訪談者沒有將之列為典範,恰為我認識者,可能有某些群體之特征,但並非為典範。

5、兩岸之關係,我會試著描述看看。

6、我的題目初定是“歷史的相觸,改變的探究”,此已喻示歷史是論文中很重要的一個軸線,只是現在的我尚不知能否將這個歷史感描述出來。只有真的參與社會,參與歷史,才會有一種歷史感,我希望在做論文的之後一年我能夠帶著“史觀”來看所有的經驗。


我說  (2016-7-21)

汝最大之行動    在2014來台     親睹馬政府最後兩年到蔡政府第一年之變天    請為之見証    原第六章行動實驗可刪     且提一問     汝發心在近身睹聞年輕的死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