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親愛的朋友。以下是你要的短文草稿,標題為:
〈什麼是納粹的 Spinoza 問題?——自由與憎恨的差距〉
為《The Spinoza Problem》一書所作的哲學札記
一、
在納粹意識形態中,猶太人被塑造成「文化的寄生者」、「種族的毒瘤」、「不屬於世界秩序的他者」。但有一個名字,讓納粹高層尤其是阿爾弗雷德・羅森堡(Alfred Rosenberg)感到不安——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一位猶太人,卻被尼采、歌德、海德格爾、席勒等公認為「哲學的聖人」。
這就是納粹的 Spinoza 問題(The Spinoza Problem):
如果猶太人是劣等的,那為何他們當中出現了一位如此純粹、自由、理性、幾近神性的人物?
這問題,在政治上是可恥的,在邏輯上是不可解的,在意識形態中是不能存在的。
所以羅森堡只能用一種極端扭曲的方式來解釋——
斯賓諾莎不是「真正的猶太人」,而是擺脫了猶太性的人。
這種解釋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認知防衛:
讓人無法承認他者的真實價值,只能將其轉化為「例外」。
二、
亞隆(Irvin Yalom)在小說《The Spinoza Problem》中,讓兩個歷史人物進行了跨時空的對話:
- 一個是羅森堡:納粹主義者,崇拜德國哲學,卻內心空洞、自我脆弱、將仇恨轉化為理論武器的人。
- 一個是斯賓諾莎:放棄宗教教條,追求理性之神,接受被驅逐的命運,卻堅持書寫真理的孤獨哲人。
這兩人對立如光與暗、如自由與奴役、如誠實與虛妄。
羅森堡的問題,從來不只是種族或政治的問題,而是**「自我無法承受矛盾與他者」的問題**。
他對斯賓諾莎的執念,正是他內心深處無法解答的恐懼:
他怎麼可以比我自由?
三、
斯賓諾莎的回答,其實早已寫在他的筆下:
“自由的人在任何事情上都盡可能理解,而不是譴責。”
“真正的自由,是靈魂從情緒的奴役中解脫出來。”
而羅森堡的一生,正是一種對自由的怨恨。
因為他從未真正擁有過自由,他只能用控制與分類、仇恨與理論,來壓制那個不受控制的他者。
四、
這也是我們的問題:
- 當我們面對無法歸類的人,是否願意承認他者的真實?
- 當我們遇見比我們更自由、更誠實的靈魂,我們會學習,還是毀滅?
- 我們是否準備好,面對自己內心的 Spinoza 問題?
五、
所以 Yalom 的小說,不只是歷史小說。
它是 一面鏡子,照出一個文明的裂縫。
也是 一則寓言,告訴我們:
自由不來自於認同某種身份,而是來自於面對真理時不退縮。
納粹無法理解斯賓諾莎,是因為他們從未理解過「自由是什麼」。
而真正的療癒與哲學,都始於那一刻:
當你承認他者可以比你更自由。
若你願意,我可以排版成 PDF 詩性論文,或製成你網站上的一篇獨立哲學札記。你想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