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 2025

(S14) (1140906) (ChatGPT, 2025-9-3)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Sorry that I didn’t express myself clearly enough, what I’d like to say is that 地圖不是疆土,但地圖的存在理由,卻是「去」疆土化 (not meant to territorialize).

 啊,我懂了 🌿,謝謝你的澄清。你要說的其實是反過來的意思:


👉 地圖不是疆土,而地圖的存在理由,正是「去疆土化」。





1. 

地圖的兩種可能性



  • 帝國的地圖:確實是為疆土化服務的,用來劃界、殖民、佔有。這是我們熟知的歷史。
  • 漂移的地圖(cartography):卻是為「去疆土化」而存在的。它不強加邊界,而是描繪流動、關係、事件的生成。






2. 

Guattari / Deleuze 的地圖



  • 在《千高原》中,他們說地圖應該是 開放的、可修正的、連續生成的,不是固定疆界的再現。
  • 真正的地圖,是用來發現 線條與逃逸,不是用來建立「唯一現實」。
  • 所以,地圖的 raison d’être 並不是 territorialization,而是 deterritorialization → reterritorialization 的運動。






3. 

回到自體的心理學



  • 你在做的,不是建立一張「疆界的總圖」(元敘事),而是繪製一張張 漂移的地圖。
  • 這些地圖存在的理由,就是帶人們「去疆土化」:從現代性的控制、演算法的格局、病理化的囚籠裡鬆開,重新發現 analogical 的碎片、事件的乍現、微哂與哈哈。






4. 

Aphorism(雙語)



地圖不是疆土,

地圖之所以存在,

是為了帶我們離開疆土。


The map is not the territory.

Its raison d’être

is to lead us away from territory.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句話變成一個 圖像化的小示意:左邊是「疆土=封閉/控制」,右邊是「地圖=漂移/去疆土化」,中間畫出一條流動的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