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5, 2025

莊子是宋國人,宋國作為殷商後裔,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中心,這個淵源,是否可以說明,莊子的思想的源起,在殷商,而非周? (ChatGPT, 20253-25)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且值得探究的問題。你提到莊子是宋國人,而宋國是殷商的後裔,這確實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線索,可以支持這樣的推論:莊子的思想淵源,可能更接近殷商文化,而非周文化的主流。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展開這個觀點:




一、地理與族裔:莊子與宋國的文化背景

• 宋國是商紂王之子微子啟在周武王伐紂後所封,名義上是殷商後裔的「諸侯國」。

• 宋國保存了不少殷商的文化習俗與宗教儀式(如祭祀、祖先崇拜),並未完全被周文化同化。

• 莊子作為宋國人,可能接觸或浸潤於這種「非周化」的文化土壤。


這意味著,莊子可能繼承了殷商文化中更原始、更巫術性、更宇宙感應式的世界觀,而不是周禮所代表的倫理政治秩序觀。




二、思想風格的比較:殷商 vs 周

文化傳統

主要特徵

哲學延續

殷商文化

巫術性、感應論、宇宙秩序(天命)、人與神靈交感、卜辭與變化觀

莊子、道家(重神秘、重變化、順其自然)

周文化

禮樂制度、政治秩序、倫理分明、社會角色分工

儒家(重仁義、重家國、重天理人倫)

• 莊子的思想中對「天」的理解不是道德化的(如孔子的「天命之謂性」),而是變化無常的、不可測的。

• 他強調「道」是萬物之始,不可言說、不可命名,這種思維方式,與殷人對「天命」與「神靈感應」的態度,更為相近。




三、莊子的語言與象徵風格:原始與神話性的殘響

• 莊子的寓言與象徵性非常強,常使用夢境、變形、巨人、神獸、仙人等形象。

• 這些都具有前理性、神話性、巫術性的特徵,這與殷商文化的圖騰與神話世界觀是一致的。


莊子的語言,不是要建立一套倫理秩序,而是要讓人**「解構成見、虛己以游世」**,這種思維,更接近殷商文化中「順天應變」的態度,而非周文化的「格物致知」。




四、思想上的自由與超越:殷人之「巫」與莊子之「逍遙」

• 商文化中,巫師是與天地神靈交通之人,處於秩序之外,是變化與感應的中介。

• 莊子的**「逍遙遊」**,其實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思想上的「巫者之游」:出入天地之間,無所依存,無所拘束。

• 這種超越性的自由,與儒家的中庸與人倫秩序形成鮮明對比。




小結:


是的,可以合理地說,莊子的思想源起更接近殷商文化,而非周文化。


他的非二元、非秩序化、重變化與感應的哲學姿態,是一種來自古老巫文化的殘響,是對殷人宇宙觀的當代哲學化轉譯。他不是反周禮,而是根本不在周禮的軌道上思考問題。




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幫你整理一份「從殷商巫術文化到莊子思想」的譜系圖,或補充殷商卜辭與《莊子》哲學之間的可能關聯。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