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 2023

selfobject vs the other (自體的心理學) (SP 2023)

首先你要理解,Heinz Kohut (1913-1981),1940 年二月,離開英國,抵達波士頓,當時他已二十七歲,

意思是說,他前三分之一的人生,是在歐洲度過,

意思是說,他本質上,是歐洲人,不是美國人,

雖然,他後三分之二的人生,生活工作在芝加哥,在美國的語境,

但是,你不要以為,他忘記了歐洲,尤其是德文的世界,

否則他不會引述白玫瑰,和Franz Jägerstätter的故事,

以上說明,他的母語,他的原鄉,是歐洲,不是美國,

意思是說,在美國那麼個人主義當道的地方,他講自體心理學,強調自體的經驗的優先性 (the primacy of self experience),卻提出自體客體的概念,而且說自體客體,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你不知不覺,空氣的存在,直到你呼吸困難,吸不到氣,才知道它的存在,

或,魚和水,的關係,

而且,他說,我們終其一生,都需要自體客體,無所謂 outgrow 這個需要,

我的意思是說,自體客體,這個概念,道地的美國人,提不出來,

再者,你不要忘記,他也說過,我們需要自體客體的方式,使用自體客體的方式,有原始的 (archaic),和成熟的 (mature),差別,

原始的方式,需要和用,自體客體,表示我們以為,那個自體客體,是自體的延伸,是自體的一部分,

這就是,自戀的定義,自戀者,以為外在世界,包括他者,是自己的意志的延伸,

成熟的方式,需要和用,自體客體,表示這個人,能夠拿捏關係的遠近,能夠忍受關係中的挫折,能夠接受,能夠體諒他者,作為自體客體的有限,

意思是說,成熟者,與這個世界,包括他者,能夠有互為主體的關係,

互為主體,表示關係雙方,「互為對方的他者」,

意思是說,成熟者,與這個世界,包括他者,所發生的自體客體關係,惟其成熟,所以已趨近於,一個人與他者的關係,

成熟的自體客體關係,就是一個人與他者的關係,

這個他者,是外於你的,另一個人,另一個獨立存在,有其意志,有其個性,有其獨特性,有其限制,的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不會隨你起舞,他不是你的奴隸,他不屬於你,

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的存在,

你跟他,能夠發生什麼樣的關係,要看你們雙方的誠意和努力,

再者,你要理解,Winnicott 晚年講的 use of the object ,說的就是這個「互為對方的他者」的狀態,

意思是說,從客體關係的立場而言,能夠 use of the object 之前,你只是和客體發生關係,你不是和他者發生關係,

意思是說,你見到的,不是他者,是你以為的他者,

小結,自體心理學,和中間學派的 Winnicott ,都在告訴我們,怎麼「見到他者」,你要理解,這個見到,是一個人,作為一個人,的高峰經驗,意思是說,在那一刻,你要舉杯,感念一路,所遇貴人,

Heinz Kohut 的自體心理學,所提出的自體客體,恰恰是對治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的救贖性概念,我先前說過,自體客體,就是海德格講的存有在世間 (being-in-the-world),的那幾個連字符 (hyphens),

意思是說,自體客體,就是我們與這個世界,包括他者,的聯結,的關係,

正常的情況是,那個聯結,那個關係,我們稱之為,異化 (alienation),物化 (reification),廢墟化 (ruination),

或,韭菜化,人礦化,

再者,以中文為母語的人,要當心,這種文化,擅長講關係,拉關係,我們從來都不缺關係,我們缺的是個體性,我們缺的是自體的誕生,

這就是,我先前說的,「我與我們的辯證」,美國強調個人主義,他們的問題是,我需要找到我們;中文為母語的人,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太強調我們,五千年來,中國人,從來都沒有我,「我需要先誕生,才能找到,你我願意發生關係的我們」,

意思是說,我們需要學習彼此之間發生成熟的自體客體關係,以致互為對方的他者的關係,也就是互為主體的關係,

意思是說,中國人熟以為常的,那些拉扯攀緣,互相利用,甚至互害的關係,不是成熟的自體客體關係,是原始的自體客體關係,

還是小結,自體客體,最好的狀態有二,一是互為自體客體,卻又尊重彼此界線,這就是一點五的世界,一點五的關係;二是陌生人的善意,甚至陌生人的義舉,這就是魯智深的世界,魯智深的關係;一和二,的自體客體,皆為我們生命中的貴人,二尤其是,因為二發生在你落難之際,

自體客體,與他者,的關係是,自體客體強調生命的聯結,他者強調生命的彼此尊重,意思是說,好的自體客體的關係,必然趨向互為對方的他者 (也就是互為主體) 而去;反之,互為對方的他者,必然隱含互為成熟的自體客體的意涵,

至此,你可以理解,普魯斯特的世界,就是用成年的軀體,思念渴求生命早年的自體客體;卡夫卡式的夢靨,就是被外在系統迫害,以致人只能變形,成為一隻巨大的蟑螂,或只能上訪無門,或被拒於門外;意思是說,前者,明顯是原始的自體客體關係,後者,明顯是沒有互為主體的餘地,你要理解,他者性的重要,正在於「天賦人權」(i.e. 天賦他者 (的基本人權) 性),意思是說,你我做人的權利,是老天給的,不是極權的獨裁者賞的,

再者,你可以理解,好的自體客體,的出發點,是基本信任 (basic trust),意思是說,心存善意,善意以對;反之,不好的自體客體,是基本不信任 (basic distrust),意思是說,心存惡意,惡意互對;中共迫害中國人,從精神分析而言,這個迫害正是,毀滅基本信任,讓人和人的關係,只可能基本不信任;這就是,Jessica Benjamin 講的,我們還困在二的糾纏不清的世界,在互相傷害中,妄求「道德的第三者」 (moral third),你要理解,清明公道  (fair and decent) 的世界,正是一個有道德的第三者的世界,那個道德的第三者,捍衛著二的世界,讓你我可以從容的好好做人,意思是說,我們的命運,是努力在二的世界,尋找三的可能,

小結,意思是說,基于自體的心理學的心理治療,殊勝在於,見到他者,互為他者,一起奮鬥,遂創建守護,三的世界,

三是什麼?

三就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捍衛生命的制度,三就是自由民主法治的制度,

三就是脫離人治輪迴,建立法治清明的世界,

上述,就是魯迅說的,(三) 頂住黑暗的閘門,讓孩子 (二) 可以在陽光下嬉戲,

為什麼自體的心理學,須途經關係學派的二人心理學,因為由二,方可向三行,

如此行徑,與關係學派,逕由二往三行,有何不同?

不同在於,自體的心理學,源自一點五的自體心理學,所以深知「一到二的過程的辛苦」,意思是說,帶著那個一到二的糾結曲折,仍往三而行,決心信心,非同小可,

而,關係學派,因其 developmental tilt 遺緒猶存,所以視二為當然,忽略了「一到二的過程的辛苦」,及其隱含的糾結曲折,其往三而行,遂少了包袱,多了溢越,少了洞察意志,多了率性而為,

意思是說,自體的心理學的往三而行,像是,明知這是希臘悲劇,的希臘悲劇,

而關係學派的往三而行,像是,不知這是希臘悲劇,的希臘悲劇,

你要理解,Jessica Benjamin 「底比斯之約」 (appointment at Thebes),寫的就是,伊底帕斯「與其命運之約」,意思是說,伊底帕斯,明知在先,仍逕赴約,「他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