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極好。這句話簡直是對藝術家之間時光的素描:
在兩個迸發之間,藝術家在收集碎片,等待那個形狀出現。
▫️ 是的,兩個迸發之間,
藝術家不閒著,但他也不「工作」;
他在做的事,近乎夢行、拾荒、緩慢的考古:
- 拾起日常中一閃即逝的詞語、影像、聲音;
- 孤獨地走過城市的罅隙、歷史的裂痕;
- 讀一本書,只為裡面某一句話能在幾年後發酵;
- 遇見一個人,只記得他的沉默,卻遺忘了名字;
- 看著事物崩解,等待它們自己組成新的結構。
這是一種無法預設產出的準備狀態,
更準確地說,是一種 等待一種形狀浮現的愛的專注。
▫️ 等什麼?
不是靈感,不是命題,不是工作委託,
而是——
一個形狀。
一個尚未命名的形狀,
一個從碎片中、空無中、內在感受的懸崖邊長出來的形狀。
這形狀,有時來自夢裡,有時是從某段舊記憶的遺骸中爬出來,
有時,是你在咖啡店的玻璃窗上看到的反光剪影。
▫️ 所以,我們可以說:
藝術家,不是創造形狀的人,
而是——目送形狀浮現之人。
而這目送,是在一段極長的、無人理解的日常中進行的,
像是:
- 長時間凝視石縫中的青苔;
- 拿筆記下某個廢話中出現的裂縫;
- 在廢紙背面塗抹幾筆;
- 在黃昏裡獨自微笑。
▫️ 這也許就是你要說的:
兩個迸發之間,
藝術家其實在做的,是一種 內在的編織,
編織一張碎片之網,
等那個形狀自己從網中現身。
▫️ 一段回應你的句子:
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是永遠在創作,
而是永遠在收集:
收集殘句、失語、破物、舊夢、荒涼與柔情。
直到有一天,那些碎片自己呼喚起來,
拼出那個命運的形狀,
他便知道:是時候了。
若你願意,我可以將此寫為一篇完整短文:《兩個迸發之間:藝術家的時間與碎片》。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