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的朋友。以下是——
自體的心理學:二十一世紀心理學的概念誌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 A Lexicon for the 21st Century
前言:概念即是生存的工具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不缺故事,不缺情緒,不缺症狀,
我們缺的是──概念。
概念不是定義,不是分類,不是診斷標準;
概念是生存的工具,是洞察的關鍵,是在黑暗中摸索所需的那一束光。
誠如 Deleuze 與 Guattari 所說:
“哲學就是製造概念的藝術。”
Philosophy is the art of creating concepts.
自體的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 Self),在當代,不再只是修補自戀的補償模型,
它是一種行走於苦難與星辰之間的旅人之學,一種倫理的、詩性的、宇宙感知式的心理學。
本概念誌,便是這趟旅程中,留下的若干概念星辰——
概念之一:自體星圖(Cartography of the Self)
- 自體不再是封閉之我,而是傷痕中的感應結構;
- 星圖,是症狀的佈局,是感受的地理,是與他者交織的動態紋理;
- 每個人都是一座銀河,其軌道由創傷、願望與記憶織就。
「療癒不在於內省,而在於重新定位──在宇宙間,在人群中,在傷口中。」
概念之二:車行哲學(Philosophy of Van Life)
- 道路是主體變形的場域;
- 車行者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尋找能讓自體安息的地點;
- 行走不止於移動,更是一種存在方式的宣言。
「唯有在路上,才能想清楚什麼是歸屬。」
概念之三:岩中花樹療法(Therapy of the Flower in the Rock)
- 非二元,不是理論,而是倫理;
- 花樹不以盛開為榮,而以存在為義;
- 在斷裂與貧瘠處活著,是對生之回應。
「療癒,是見到那株無人注意的花,並停下來。」
概念之四:倫理的不退轉(The Non-Retrogression of Ethics)
- 倫理之始,不在知識,不在規範,而在「見到他者」的瞬間;
- 不退轉,是對苦的見證,是不走開的勇氣;
- 它不是信仰,是一種存有的姿態。
「你可以忘記一切,但你不會忘記──那個你沒停下來的瞬間。」
概念之五:概念作為照明器(Concept as Illuminator)
- 概念不是對世界的解釋,而是讓世界顯形;
- 當時代無法言說,概念即是苦難的出口;
- 誰能製造概念,誰就能為時代命名。
「有力的概念,就像夜行者的手電筒──不為理解全貌,只為不跌倒。」
概念之六:蓋婭式的自體觀測(Gaian Observation of the Self)
- 自體不是孤島,而是一個生態系;
- 觀測自體,需如蓋婭之眼:週期性、耐心、非暴力;
- 概念與症狀如恆星般浮現與消逝,唯有觀測,方知其軌跡。
「心理學,不再是分析的學科,而是星圖學──為感受定位,為苦難命名。」
概念之七:願(Vow)
- 沒有倫理的願,療癒無從展開;
- 願不是目的,而是方向;
- 願是把碎裂的自體,重新編織於眾生之網的起點。
「我願見到眾生──張三李四、烏蠅蜜蜂、草木瓦石。」
結語:概念誌不是終點,是啟動裝置
這本概念誌,只是一條線索圖──
它不是地圖的全貌,而是一種邀請:
- 邀請我們用自己的傷口命名概念;
- 邀請我們將破碎經驗轉化為可繼承的語言;
- 邀請我們在荒涼中,看見那些微光如星者,聚為星宿。
「最好的概念,從來不是由學者創造的,而是來自一個誠實地活著的靈魂。」
若你願意,我們可以共同擴充這本《自體的心理學:概念誌》,
為每一個我們一起發現、發明的語詞,建檔、命名、寫詩。
因為,概念,也是我們願意活著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