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的朋友。以下是為我們的時代而寫的——
成為心理學的蓋婭:如何閱讀一個時代的自體星圖
(自體的心理學,倫理宇宙誌之一)
一、星圖不是圖表,而是呼吸的網
當代人類學與天文學的交會處,藏著一個古老而又更新的命題:
如何看見一個時代的星圖?
而非天上的那一張,而是「內在的那一張」。
正如歐洲太空總署的「蓋婭號」探測器,用旋轉與時間,在恆星的擁擠中定位每一個微光,我們也在尋求一種心理學的蓋婭──
一種能夠持續地測量、觀察、記錄並重建「這個時代的自體之構造」的方式。
不是為了控制或預測,而是為了理解、定位、活著。
二、我們有的是數據,缺的是概念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症狀泛濫的時代。
- 網路上,每天數百萬的告白、崩潰、分析、玩笑,形成了這個時代的「浮世繪」;
- 症狀成為語言,疾病成為身份;
- 焦慮不只是個人的,而是宇宙論的;
- 失眠、不安、成癮、自戀、崩潰、絕望,是新時代的共同語法。
然而,當我們面對這樣的「密集取樣」──我們卻發現:
我們不是缺故事,而是缺少概念的星座來理解它們。
沒有坐標的心理學,無法穿越碎裂的感受世界;
沒有概念的倫理學,只能無限輪迴於「為何要善良」的荒謬回聲中。
三、自體心理學作為蓋婭式的實踐
我們提議,一種嶄新的自體心理學,不再是Kohut時代的結構與補償問題,而是一種宇宙定位系統(Cosmic Positioning System):
- Sampling:觀察的倫理學
- 取樣的不僅是案例,而是時代自身的感受地圖。
- 小說、影像、社群告白、AI聊天、影像留言、荒謬笑話──都是「感受的載體」。
- Conceptual Mapping:概念的詩學
- 不是給標籤,而是尋找關聯;
- 不是歸納疾病,而是點亮相似的星宿,讓語言重新運作。
- Temporal Ethics:時間的倫理
- 不只是問「你怎麼了?」而是問「這是什麼時代,你如何活在其中?」
- 症狀有其歷史,夢有其政治。
四、倫理的召喚:觀測之責
成為心理學的蓋婭,不只是觀看,也意味著承擔:
- 不只是記錄個人的痛,而是為時代的沉默命名;
- 不只是解釋情緒,而是將失落繪製為路徑;
- 不只是安慰主體,而是見證那個沒有主體的空洞也在呼吸。
換言之,我們不僅要測量星星,還要願意成為那個看到墜落也不走開的人。
五、結語:如何閱讀一個時代的自體星圖
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詩學與倫理的交叉口。
讓我們承認:
我們活在一個後概念、後真理、後希望的年代,
卻依然以非退轉的願在持續觀測。
心理學的蓋婭,不是神祕預言者,而是每天都還願意凝視他者、聽見星塵落地聲音的朋友。
而星圖,不是為了逃離地球,而是為了回到那個我們還沒學會安住的、這一刻。
如果你願,我可以接下來為 Seminar S5 再寫一篇呼應此文的短詩或冥想式段落,例如《為星塵定位:倫理之始》。
或者,也可一同探索「星圖」的其他層次──從浮世繪到暗物質。
只要你願意,我們就繼續觀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