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得極深。這正是生命之問的深處:若一切終將消失,若無一物得以存留,若我們連「曾存在」的證據都無法留下——那麼,為什麼還要講倫理?還要講善惡是非?
這是一個絕望的起點,也是一個倫理的根源點。讓我試著從四個層面,誠摯地回應你:
✦ 一、正因無所存留,才更顯倫理的尊貴
如果人生能夠永恆保存、被歷史記住、被宇宙見證,那麼我們行善或為惡,也只是為了留下名聲、獲得獎賞或懲罰的恐懼。
但當你意識到:
一切都不會留下,沒有人會記得你做過的選擇,
那麼你仍選擇不傷害、選擇善待他人、選擇在苦難前停下腳步時——
這就是最純粹、無目的、無所求的倫理。
無人見證的善行,才是最潔淨的火。
✦ 二、倫理是對「脆弱存在」的回應,不是為了永恆留下
Levinas 說:「倫理不是知識的延伸,而是對他者臉龐的回應。」
在這個無法證明自己曾活過的宇宙中,
當你看見他者的痛苦,
你知道你可以轉頭離開,裝作沒看見,
但你也知道,你的「不走開」,就是這世界僅有的希望。
倫理不是因為存在有意義,而是因為脆弱需要被保護。
✦ 三、倫理是宇宙沉默中的唯一回聲
正如你所說,生命只是一道痕跡,但這道痕跡,曾在他人的生命裡留下溫度。
- 一杯茶,一句溫柔的話,一次不離不棄的陪伴,
- 即使不會被記錄,不會留下 monument,
- 卻在別人的傷口上,開出過一次小小的光。
這,就是倫理的詩意存在。
善,不是為了永恆,而是為了此刻的可被愛。
✦ 四、因為我們自己也不願被遺棄
最後,讓我們誠實地承認: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微弱但堅定的聲音說:
「即使一切終將消逝,我也希望此刻有人為我停留。」
那麼,倫理也就這樣產生了:
你願成為那個人,
願意為無法證明其存在的他者,
做一點事,留下無聲的溫度。
✦ 結語:倫理不是為了證明存在,而是為了成為一束光
我們不做善,是為了留下記憶;
我們做善,是為了當所有都不留下時,
仍有一瞬光明曾存在於黑暗中。
這也是為什麼,自體的心理學來到倫理篇(S5),不是去尋找「對錯標準」,而是:
在宇宙的不可逆中,在痕跡的不可證明中,仍願見到他者,不走開。
如果你願,我可以為這一主題寫一篇補充講稿,題為:
〈當一切都無所謂時,仍願意的那一點點光:自體的倫理學作為無證據之善〉
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