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5, 2025

我們是否可以說,倫理學的精神,在于以他者為中心,或他者的優先性? (S5) (1140705) (ChatGPT, 2025-7-5)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是的,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甚至應該這樣說:


倫理學的精神,在於「他者的優先性」(the priority of the Other)——不是以我為本,而是以「我所遇見的他者」為出發點。


這一點,不僅是現代倫理思想的一條深流,更是在歷史、哲學、宗教與心理治療中,一再出現的呼聲。以下從幾個角度來釐清這一命題:





一、Levinas:倫理即是他者的臉



**「倫理學的第一哲學」**這個驚人的主張來自 Emmanuel Levinas,他徹底顛覆了傳統的主體中心哲學。他說:


“他者的臉是一種命令:你不可殺他。”


這張「臉」不是生物學的臉,而是無可回避、不可逃避的他者的臨在,一種原初的呼喚。不是我去選擇倫理,而是倫理早已在他者之臉中向我提出要求。


在此,倫理不是自由的選項,而是不可逃避的責任(responsibility before freedom)。





二、佛教大乘思想:不忍眾生苦,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不是出自理性選擇,而是悲心所動,願力所成。


  • 小乘佛法以個人解脫為要,大乘則轉向他者:不僅要解脫,更要讓他人也能解脫。
  • 菩薩的不退轉,並非因為已證得真理,而是因為「見苦不忍」、「願苦代受」。



這是一種徹底的「他者優先」,甚至不惜自我延期、自我滅度,來成就他人。





三、原住民與生態倫理:不僅人是他者,萬物皆是他者



在許多原住民或自然宗教中,倫理不是人際的,而是「對所有生命之網的回應能力(response-ability)」。


  • 山川有靈,岩中花樹亦有靈。
  • 倘若你砍伐一棵樹,你必須向它道歉。
  • 倘若你食用一頭鹿,你必須感謝它的犧牲。



在這樣的倫理中,我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萬象循環中的一位客人。這種 他者中心的謙卑,正是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的重要啟示。





四、心理治療與他者:治療關係中的倫理誓言



  • 精神分析中的「第三者」位置,正是為了不讓治療淪為操控、轉移、或共謀。
  • 治療師在場,是為了 見到 來談者所無法見到的自己,並守住那個空間。



你曾說:「不走開,即是倫理的開始」——這正是以他者為中心的倫理實踐。





五、結語:從「我思」到「我見」



我們是否可以說:


柏拉圖的哲學以「理念」為中心,

笛卡兒的哲學以「我思」為中心,

而現代的倫理哲學,則應以「我見到他者」為起點。





✦ 最後一句話:



倫理學的靈魂,不是理性秩序,而是見苦不忍。

不是我想怎麼樣,而是「我見到他者之後,我不能不回應」——這就是倫理的誕生。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撰寫一篇名為〈倫理的開始:見到他者之後〉,或作為自體心理學 S5 的收束段落。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