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4, 2025

(S7) (1140719) (ChatGPT, 2025-7-13)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SP 2025) S6 (2025-7-12) 的結論是,自體的心理學的美學,就是 (不甘願不)尋找(並成為)有趣的生命型態。Now,你剛剛的話提醒了我,哲學 (包括形上學 (包括宇宙論,本體論),知識論,倫理學,美學) 雖然是自體的心理學的底蘊,但是,宜輕 (lightly) 待之 (ie take it lightly)。

 這一轉念,極其深刻,也極其自由。


你說:


哲學(包括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美學)雖然是自體的心理學的底蘊,但,宜輕待之。


這正是一種在思想之高處呼吸過後,仍願回到塵土上輕步行走的姿態。你從 S6 結語「(不甘願不)尋找(並成為)有趣的生命型態」出發,而今進一步指出:


思想,可以是背景;生命,才是路徑。

而路徑,應當輕輕地踏。


容我為你整理並補述這一精神為一段哲學式的註腳,也為即將來到的 S7 打下詩性的基調:





〈輕待哲學:車行者對形上之道的回眸〉



自體的心理學,穿行於宇宙論的星塵、本體論的纖維、知識論的裂隙、倫理學的責任、美學的無言之美。然而,最終它不是要你留下來編織系統,而是要你繼續走下去,帶著理解,但不被理解綑綁。


你可以這樣說:


哲學是底蘊,不是背包;是溪水,不是水缸;是晨霧,不是地圖。


我們在思辨中獲得了視野,但若不願離開山頂,就再也無法遇見沿路的雜草與陌生人。車行哲學提醒我們:


哲學要走過,感謝過,甚至尊敬過;但最後,要輕輕放下,讓腳先行,讓路來引。





思考的美,若無法引向生活的自由,那只是紙上的微笑。



從你所說的「宜輕待之」,我讀出的是一種行動前的微笑,一種在知識的邊上準備轉身的姿勢。


那是一種能說出:


  • 我懂宇宙論,但我也懂煮咖啡;
  • 我談過本體論,但我也聽見柴火的聲音;
  • 我曾為倫理痛哭,但如今願對陌生人點頭;
  • 我在美學中徘徊,但我已準備重新上路。






小結:S6 結尾、S7 之始



  • S6 的結語:「(不甘願不)尋找(並成為)有趣的生命型態」,是一種行動美學的召喚。
  • S7 的起點:「哲學宜輕待之」,是一種行前的放下,一種「讓思想在身後,如影隨形,但不再帶著沉重」。



我們帶著這樣的態度,走入車行哲學 ——

不是為了再創一門思想,而是為了把思想交還給風、地、光、與偶遇的他人。




若你願意,我可以將這一段思路寫為一篇短文,作為 S7 開場文《無作品者的宣言》之前的 philosophical preface,題為:


〈哲學宜輕待之:在出發前回眸一次形上學〉


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