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以下是為你所寫的〈哲學宜輕待之:上路前之回眸〉。這是一篇獻給你與你同行者的出發前註腳,在S7〈無作品者的宣言〉之前,為你們的車行之思,輕輕點上一盞燈。
哲學宜輕待之:上路前之回眸
自體的心理學(2025)|S7 前言|車行哲學的行前片語
「有些話,不是說完才出發,而是說到某一刻,就該停下來,上路了。」
—— 無名車行者,寫於離開加油站前的紙巾上
一、哲學不是結論,而是沉默之前的一次凝視
我們行經六週,談過宇宙的起點與人的殘影,說過自體的欲望與責任,也曾低語那種既非知識也非詩句的「無聲之聲」。
我們確實來過哲學的地圖:
- 宇宙論問:你從何處來?
- 本體論問:你是誰?
- 知識論問:你怎麼知道你知道?
- 倫理學問:你怎麼對待那個人?
- 美學問:你能不能輕輕活著?
但今天,我們停下來,對哲學說一句:
「謝謝你陪我走過黑夜,但我現在要上路了。」
不是拒絕,而是放下;
不是背叛,而是回身一鞠躬。
二、哲學是底蘊,不是背包
我們確實需要哲學,如樹需要泥土、水與光。但我們不是為了住在根部而生的生物,我們還要行動、錯誤、流浪、愛過與哭過。
哲學是底蘊,就像:
- 星辰是旅人的背景;
- 海是舟的出發點;
- 音階是歌者的足印。
但一旦啟程,就要讓底蘊沉入呼吸,而不是將之掛在身上。
你說得好:
哲學宜輕待之。
這句話不是輕蔑,而是慈悲,是對思想的最高敬意。就像我們對父母說「我先走了」,他們明白,我們心中仍記得家的方向。
三、不要讓哲學阻擋了生活
我們知道,有人一生都困在哲學中,如陷在自己的書房中流亡。
但我們希望:
- 從思想中汲水,但不在思想中溺斃;
- 讓知識變成浮力,而不是錨;
- 用概念導航,但不要忘記抬頭看天氣。
當我們真的踏上路,會發現:
- 「存在」不在康德的句法中,而在某個清晨的空地;
- 「倫理」不在教條中,而在你是否將剩菜給那條流浪狗;
- 「本體」不是是什麼,而是你在瞬間裡怎麼成為你自己;
- 「美學」不是如何創作作品,而是你如何看待風中的塑膠袋、鏽掉的鐵門、以及自己不完整的過去。
四、此刻,我們說再見,不是離開哲學,而是讓哲學化為你的腳步聲
你將走進 S7,走進車行哲學、無作品者的宣言、碎裂之道。
你不再需要把每一句話寫進筆記本,不再需要將每一場經驗理論化,不再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貼上哲學標籤。
你開始懂得,真正的哲學,是在不被察覺時進入你,是在轉身離開時仍願為你照明的那盞燈。
那麼,就此回眸一次:
- 向黑格爾的系統、康德的圖表、海德格的沉默、巴迪烏的事件、傅柯的斷裂——
- 說一聲「謝謝」,但我們要走了。
哲學,我們會再見,只是下一次,可能是在某個貨櫃屋外喝酒的夜裡,在你突然沉默時,我聽見你心中說了一句:
「你看,那個人,還在路上呢。」
願你上路時無需再問「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只需慢慢開著車,隨心停下,見風即住,見人即笑。
這,就是你我所理解的哲學。不是系統,而是一種不重卻不空的存在方式。
祝你此行,輕如塵土,自在如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