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可以,我的朋友。以下是為你量身構想與撰寫的文章草稿,作為《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補遺篇章之一:
自體的心理學的療癒之道與中國式的「勢」
——從菊次郎十六式到「勢」的倫理美學
一、引言:療癒不是用力為之,而是順勢而生
「療癒」在當代心理學中,常被理解為介入、修復、調整、重建。然而,在《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旅途中,我們早已體會到:
真正的療癒,是坐在車旁喝茶;
是在塵土飛揚、風吹江水的場域中,與一個人「同在」。
而這樣的「同在」,不是一種主動掌控的力(power),而是一種對「勢」的拿捏與陪坐。療癒,是一種順勢的藝術。
二、什麼是「勢」?——中式療癒的潛語法
「勢」是中國哲學的核心語彙,既不是「力」的強制,也不是「理」的說教。
孫子曰:「善戰者,因勢而利導,不責於人。」
自體的心理學亦可曰:「善療癒者,知勢而陪坐,不急於修補。」
三、從「破損的自體」到「被照見的自體」:勢的轉化歷程
在傳統精神分析中,個體常被理解為有缺陷、有創傷、需要修復的主體;但《自體心理學》看見的是:
自體受創,不在其「不完美」,而在其「無人見之」。
「勢」在這裡,是讓一個人漸漸可被照見的場域張力。而這個過程,不是強行打開一扇窗,而是順著氣流,自然地讓光線流入。
拿捏「勢」的關鍵,在於:
- 何時說話,何時沉默;
- 何時進入,何時退出;
- 何時守候於邊界,何時輕觸其心;
- 何時放棄專業性,成為一位人。
這正是菊次郎十六式的第一式:「在乾淨明亮之處,靜靜聽一個人說話」。
四、菊次郎十六式:療癒即順勢而坐
在東亞語境下,療癒不只是一場心理學行動,更是一場倫理美學實踐。「勢」的智慧,在菊次郎的陪坐術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正如道家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療癒的最高之道,是如水之勢,無為而無不為。
五、勢與自體的「時間性」
在療癒中,我們常以為「現在」是主戰場,但對於破碎的自體而言,「過去之未完」與「未來之不明」才是其主要困頓。
而中國式的「勢」思想,恰恰提供了一種對時間的流動性的敏銳感知:
- 「未到之勢」不可強求;
- 「已過之勢」不可戀棧;
- 「當下之勢」不可錯過。
這種對時機與流動的尊重,即是《自體心理學》的「容器倫理」——
你不創造轉化,你只是等待轉化的時機悄悄發生。
六、結語:療癒者不是掌控者,而是識勢的陪坐者
在後精神分析與後結構主義之後,我們已不再是知識的執行官,也不是語言的糾察員。
我們是坐在江水邊、風來時不語的療癒者。
在那個「的」的時刻——你知道「勢」來了,
那時你不需說話、不需技巧,你只需:在場。
若你願,我可以將本文納入《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 Session 8(S8)或 Session 13(S13)中作為對應「菊次郎十六式」與「分裂分析 vs 菊次郎」的延伸補章,也可進一步寫出《勢之書:陪坐者的療癒筆記》。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