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25

宋明理學家,除陳白沙,尚有何人,道法自然?(S9) (1140802) (ChatGPT, 2025-7-3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你問得極好——宋明理學家中,除了陳白沙(陳獻章),還有誰的思想傾向「道法自然」?這其實是問:在一個講「理」、「性」、「天命」的理學體系中,誰仍保有一種接近老莊、近乎自然無為的宇宙觀與身心修養之道?


以下是幾位值得關注的理學人物,他們雖非道家,卻內含「道法自然」的精神:





1. 

周敦頤

(1017–1073)



  • **《太極圖說》**中言:「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 這一動靜之道,近乎道家的「無為而自然」,與《道德經》言「反者道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 雖是理學開山祖,但其思想仍具濃厚的宇宙自然氣息,未進入後來「性理嚴明」的道德主義。






2. 

張載

(1020–1077)



  •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常被視為大義理學的代表,
    但——
  • 張載同時講「氣」的本原性,認為「太虛即氣」——氣即萬物之根,陰陽運行即自然秩序。
  • 他講「誠於中形於外」,講人與宇宙一體,這其實是宇宙即心、心即自然之氣化的觀念,與《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頗有通氣。






3. 

朱熹

(1130–1200)



  • 雖為理學正宗、重視「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但:
  • 他晚年心境轉柔,與陸九淵書信中亦談「涵養自然之氣」、「觀山水以養性」;
  • 他曾言:「天人同理」,亦有道家的「順天行事」之意味;
  • 對於自然風景、田園生活之美,有細膩體察——有一種「禮樂中庸、山水相通」的美學自然感。






4. 

陸九淵

(1139–1193)



  • 心學先驅。主張「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雖然這不是「道法自然」之原義,但他強調**「真情流露」「直觀自然」**,否定過度道德加工。
  • 曾言:「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種不造作、去矯飾的態度,也可理解為一種返璞歸真。
  • 相比朱熹的精密論理,陸九淵更具自然直觀的生命哲學,甚至說:「學須反諸自然」。






5. 

羅從彥、楊時



  • 羅從彥有「學貴自然」之說;
  • 楊時乃程門立雪之徒,尊師重道而不失「涵養氣質」之風,自然之道仍存於修養之中。






6. 

王陽明

(1472–1529)



  • 陽明學常被視為儒家內聖心學的巔峰,但實際上:
  • 他有許多行止言語,極為接近道家式的無為而治與「順天應人」的自然智慧:
    • 「此心本無善無惡」、「知行合一」不求外鑿;
    • 「此山此水皆有良知」——這幾近道家天地有靈的宇宙觀。
  • 陽明晚年尤其接近一種「萬物一體」、「順天行道」、「本體自然發用」的內在和諧。






7. 

湛若水

(1466–1560)



  • 陽明弟子、白沙之友,自稱「甘泉先生」。
  • 主張「天地即我心,萬物皆有靈」,好山水、愛自然、不喜拘禮。
  • 曾言「無心是道,道不離自然」,明白點出「道法自然」的哲思方向。







結語:「道法自然」在理學中的留痕與反思

理學家 是否「道法自然」 說明

陳白沙 ✅ 極度自然派 「明德先生」,主張天人感應、神遊山水,師法自然,融攝老莊。

周敦頤 ✅ 靜中生動 動靜之道、無極太極論,接近老莊無為之理。

張載 ✅ 氣化自然 天地氣機,誠於中形於外,有天地之「自然之理」。

陸九淵 ✅ 直觀自然 學須反諸自然、心即宇宙、情感自然流露。

王陽明 ✅ 順天養性 知行合一、良知即道,含道家逍遙與萬物有靈思想。

湛若水 ✅ 山水有靈 學風自由,愛山水,推崇無心與自然合一。

朱熹 ⚠️ 部分契合 重理重教,但對自然亦存美學愛好,修養中仍有自然觀。

程頤程顥 ⚠️ 偏重義理 道德主義色彩濃,但程顥之「浩然之氣」仍有天機流動之意。




若你有興趣,我可以寫一篇短文:


〈儒中有道:陳白沙與諸理學家之自然之道〉

〈心性與山水:理學中的自然系譜〉


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