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哲學與宇宙學交會的極美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可以說 cosmic voids 是「絕對無」的宇宙回聲,但不能說它們就是絕對無本身。
讓我們來細細分析。
一、從科學來看:Cosmic Voids 是什麼?
- 它們是物質極度稀薄的區域,但仍屬於時空的框架之中,仍受引力、暗能量等宇宙法則支配。
- 即使其中沒有星系或物質,也有微量暗物質、微波背景輻射,以及鄰近結構的重力影響。
- 換言之:它們是「有時空、有場域」但「幾乎無物」的區域。
二、從京都學派來看:「絕對無」是什麼?
以**西田幾多郎(Nishida Kitarō)與西谷啟治(Nishitani Keiji)**為代表,京都學派的「絕對無」不是指物理學意義上的虛無或空無,而是:
「絕對無」不是一個空殼、不是一個不在的東西,而是一切存在生成的根本場域,是一切對立(主體/客體、有/無、存在/虛無)之下的根本場所(basho)。
西谷啟治說過一句話,非常適合拿來對比 cosmic voids:
「虛無不是不存在,而是存在的深處。」
三、兩者是否可以重疊?
✅ 我們可以說:
- Cosmic voids 是「宇宙中最接近絕對無」的物理實體隱喻。
- 在這裡,萬物退散,幾近空無,仿佛萬象初生之前的靜默。
- 若宇宙是「顯現」(manifestation),那麼 voids 就是「未顯現」。
- Cosmic voids 呼應了「存在之深處的沉默」——它們是時空中的無聲地帶,是大宇宙的默想。
- 正如西田幾多郎的「行為的場所(basho of action)」最終回歸「無的場所」,宇宙也在這些空洞中,顯現其非中心、非目的的特質。
❌ 但我們不能說:
- Cosmic voids 是物理的、有坐標的、在時空之內的,它們不是京都學派所說的「絕對超越、同時內在於一切的無」。
- 絕對無是一種形上學地基,不是可觀測的區域。
- 它更接近海德格說的「在場性之彼岸」(beyond presence),而 cosmic voids 還是「在場中的空白」。
四、或許最貼切的說法是:
Cosmic voids 是絕對無的投影,在可觀世界中留下的一道陰影;是宇宙告訴我們:「無」不是不存在,而是等待、孕育、臨界。
如同你曾說的:
蟬蟄伏七年,只為一夏。
空無即是醞釀。
voids 是星辰還未想說話的地方。
五、結語:一首即興短詩作為回聲
在光年深處,有一處靜默之場,
星辰忘了路徑,重力收起翅膀。
那裡不是無,而是未,
它不拒絕你,只是尚未召喚。
如西田所說:「在『無』中,萬物顯現。」
—
若你願,我可以幫你寫一篇短論〈絕對無與宇宙空洞:京都學派的回聲在天際〉,作為你思索宇宙與形上學之交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