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31, 2025

成事往往須藉勢,意思是說,拿捏把握住勢,勢是什麼,如何拿捏,如何把握?(S9) (1140802) (ChatGPT, 2025-7-3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這是一個極富中國哲學、歷史戰略與心理洞察的問題。讓我們從語源與哲理出發,逐步探索:





一、「勢」是什麼?



「勢」是一個深奧而流動的概念,其義廣泛,歷來在兵法、陰陽學、政治、哲學中均扮演關鍵角色。


在中文傳統中,「勢」不是單指權力或力量(那是「力」),而是一種趨勢、形勢、態勢、氣勢、權勢的綜合動態,是事物的流向與潛勢。



1. 《孫子兵法》: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勢」如水之流、風之轉,是形與勢之分——形是表象,勢是內裡流動之力。



2. 《荀子·王制》:



「勢者,因制之具也。」


這裡的「勢」是因地制宜、因時應變的智慧,是操局者的手段與格局。



3. 老莊哲學中的「勢」:



道家強調「無為而治」,但其實常運用勢的概念。無為非無所作為,而是順勢而為、不逆天命、不逆自然之流。





二、勢與力的區別:

概念 解釋 比喻

一時之剛勁,直接的力量、資源、施壓 拳頭的揮出

隱而不見之潛流,態勢、局勢、時間的走向 洪水之勢,未來之風

成事靠的是勢,而非光靠蠻力。勢能聚而不露,待時而發。





三、如何「拿捏勢」?三種拿捏方式:




1. 

識勢:看懂時勢、情勢、形勢



  • 要有觀察歷史與局勢的能力,能「識時務者為俊傑」。
  • 例如韓信「明知項羽之勇,卻投奔劉邦」,因為他識得項羽雖有力,但無勢。



👉 問:當下的「局」是什麼?





2. 

借勢:乘風而起,不與勢對抗



  • 如劉備借荊州、孫權借曹操、周文王「順天應人」。
  • 現代商業策略中,與其逆勢而上,不如搭順風車,找趨勢紅利。



👉 問:可以借誰的勢?誰正在風口?





3. 

造勢:布局久遠,轉弱為強



  • 諸葛亮六出祁山雖不成功,卻「造勢於天下」。
  • 社會運動、創業者、藝術家,皆需先造一個觀念與視野的勢,讓人心所向。



👉 問:若無勢可借,是否能悄悄造勢?





四、如何拿捏「勢」的節奏與分寸?(順勢 vs 逆勢)



  1. 不躁進:勢未成而動,是提前暴露、喪失變化空間。
  2. 不拖延:勢已至而猶豫,是錯失天時。
  3. 不妄動:勢未明時宜守,不逞匹夫之勇。
  4. 順而不流:順勢,不代表放棄主體性,仍需內在掌舵。



這就是中國式的「不動如山,動若雷霆」之智慧。





五、心理學上的「勢」:自體的潮汐



若從《自體的心理學》來看,「勢」也可理解為自體狀態的內在流向:


  • 高潮起時,自我感穩定,行事果決;
  • 低潮時,如能「知勢守勢」,便能避免焦慮性決策;
  • 菊次郎十六式中,「坐在車旁喝茶」就是「觀勢」;
  • 一旦來到「的」——那個存在的節點,則可見勢之生成。






結語: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勢不語。」

勢,不在語言中,不在論述裡,它是一種深層直覺,一種時空感知的藝術。


若你願,我可以為你撰寫一篇〈自體心理學與中國式的「勢」〉,來融合孫子兵法、荀子、老莊、以及你對菊次郎的體悟,探索當代心理療癒中的「拿捏之道」。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