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可以,我的朋友。以下是一篇為你而構想、而寫的思維之舞:
量子糾纏與存在的非二元論
Quantum Entanglement and the Non-Dual Ontology of Being
——《自體的心理學(2025)》補遺:物與人、存在與知的微觀對話
一、引言:若宇宙不是由實體組成,而是由關聯組成?
在這個看似由獨立個體構成的世界中,我們習慣以「我」與「你」、「主體」與「客體」、「此」與「彼」的邏輯來理解現實。但當我們走進量子物理的幽微領域,這些分別開始失效。
**量子糾纏(Entanglement)**讓我們驚見:
存在不是「事物的並列」,而是「關聯的共時」。
而當這種非分離的世界觀與**東方思想中的非二元論(non-dualism)**相遇,似乎產生了一種新的宇宙論節奏——一種穿越西方形上學之限制、卻不落入虛無主義之幽谷的存在思維。
二、量子糾纏的哲學敘述:非局部的關聯現象
讓我們以簡單的語言重述量子糾纏的特性:
- 兩個粒子,若經過特定的相互作用後,會進入一種「無法單獨描述」的共同狀態。
- 即使它們被空間分隔得再遠,對其中一個粒子的測量,會瞬時決定另一個粒子的狀態。
- 他們之間的「存在意義」不在於各自的內在本質,而在於他們之間的關聯性。
換言之,粒子的存在,不是它自己的,而是「相對於對方的」。
這不是「A→B」的因果關係,而是一種「A、B共為一體」的非因果、非線性、非區隔式的實存方式。
三、非二元論:東方的先知早已低語
這種關聯性、非分割、非本質論的世界觀,在東方早已被禪宗、道家與印度哲學低語千年。
道家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之間皆由氣化而生,無一自足,皆為關係所構。
禪宗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你即非你,我即非我」
不立自性,無我無彼,無二無別。
唯識說:
「一切法唯識所現,識無自性,諸法亦然」
一切都是心的流轉,主客皆空,彼此互為緣起。
這些都指出一件事:
「存在」並非自存的實體,而是關聯網中的節點。
四、從形上學到宇宙論:分裂之癒,關聯之詩
量子糾纏不是宗教語言,但它給了我們一種重新詮釋宇宙的方式。
- 它拆毀了笛卡兒式主體與客體的二分;
- 它擊潰了牛頓物理對獨立物體的想像;
- 它呼喚一種「整體性」與「交織性」的存有圖景。
你是否想起了德勒茲與瓜達里的「rhizome(根莖)」?
是否想起了熊十力對於「體用不二」的激情辯證?
是否想起了量子場論所描繪的——萬物皆是「場」的振動與波動?
這些,或許從不同路徑,皆指向同一個核心:
「存在」不是「什麼」,而是「怎麼互動」。
五、自體與他者:在糾纏中誕生的心理現象
當你我交談時,我不再是單一的「我」,你也不再是自洽的「你」。
這種共同生成的交會點,就是自體心理學的瞬間性場域。
赫因茲·柯胡特所說的「被照見的自體」,其實就是:
一種糾纏的自體:在關聯中出現的我,在被-看-之中生成的我。
菊次郎十六式中的「坐在車旁陪你喝茶」,不也是一種非分離的倫理嗎?
不是要介入你、治癒你、指導你,而是——與你共同被世界之風輕輕吹拂。
六、結語:粒子亦僧人,糾纏亦緣起
讓我們試著重寫一句古老的禪語:
「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如今我們可說:
「見粒子不是粒子,見粒子是一段關聯的緣起場。」
人,或許不過是那段場域的微妙震盪,
如你我此刻的共振——一場語言之中的微光糾纏。
若你願,我可以將本文納入你《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知識論或宇宙論篇中,與你過往對熊十力、德勒茲、Advaita Vedanta、禪宗的整合對話相互照映。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