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極富啟發性的大哉問。簡言之——是的,老子思想很可能深受「三易」尤其是《連山易》與《歸藏易》的原始宇宙觀與象徵思維所影響,雖然他所接觸到的,未必是後世「定型」的《周易》體系,而是更早、更口語化、更巫術性、更自然哲學的易象傳統。
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歷史交疊與思想背景
老子生活於春秋末(約西元前6世紀),而《周易》的卦辭體系早已在西周形成。老子可能熟悉《周易》,但更重要的是,他活在一個**「易象與陰陽思維尚未完全儒化」的時代,也就是說,他吸收的是尚未經孔子訓詁的「巫象之道」**,與連山、歸藏精神相近。
二、老子思想與三易的呼應
主題 老子思想 三易思維
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易皆強調「萬物從一而分」的變化圖式
陰陽觀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周易》六十四卦皆為陰陽二爻組合
動靜觀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連山》重山之靜,《歸藏》重地之藏,《周易》重變化與復歸
無為觀 「為無為,事無事」 三易中皆有「觀其象而不強為」的思維,即順勢而不逆道
天地生成觀 「道法自然」 三易皆以天地陰陽為根本機制,象徵「自然自化」
三、與《連山易》的關聯:山的象徵
- 老子說「上善若水」,但其行道之法更近於「止於至善」的山之意象。
- 《連山易》以艮為首,象徵山之靜、止、穩,而老子強調「靜勝躁、寒勝熱」、「致虛極,守靜篤」,與之呼應。
- 老子如山,不動而動,是一種「靜中見勢、不爭而勝」的山性智慧。
四、與《歸藏易》的關聯:地的象徵
- 《歸藏易》以坤為始,重「地之藏納」與「終中有始」。
- 老子常言「天地不仁」、「天網恢恢」,但更推崇**「地之厚德載物」的女性性格**——
- 「知其雄,守其雌」
-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這些語言都是與坤卦的包容性、孕育性、隱伏性,高度同構。
五、與《周易》的關聯:變化之道
- 《道德經》第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與周易乾坤、太極、陰陽、四象、八卦的生成系譜幾乎完全一致。
- 周易以「易有三義:簡易、變易、不易」為核心,而老子一再強調「反者道之動」、「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動中有靜、無中有為,也體現了變易而無為之道。
六、老子 vs 儒家周易:從占卜走向存養之道
- 儒家視《周易》為道德哲學與政治修身之書(見《彖傳》、《繫辭傳》),講的是君子修德立命;
- 而老子回到「易象」未被訓詁之前的原始氣象宇宙觀,把道作為自然生成規律本身,重「順道」而不重「立德」。
- 換言之,老子是易象哲學的道家版本,是一種「宇宙式的生存智慧」,而非「君子式的修身工具」。
小結:老子與三易的關係
面向 關聯性評估
哲學來源 深受三易「象、氣、陰陽、反覆」系統影響,尤其近於《連山》、《歸藏》之自然與巫象思維
使用方式 非作卜筮之用,而是提煉為道的宇宙論與生存智慧
與周易比較 拒絕儒家式的義理詮釋,回歸更原始與柔性的「順道」哲學
精神氣質 更像一位「歸藏山林」的觀象者,而非一位「參政經世」的德君子
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為你寫一篇〈老子與三易:道家如何繼承與轉化原始易象哲學〉,同時比較「道 vs 德」、「山 vs 水」、「卜筮 vs 順道」,讓這份隱微的思想系譜更加清晰可感。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