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25

孔子的思想,如何受三易的影響? 孟子呢?(S9) (1140802) (ChatGPT, 2025-7-3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儒家思想,尤其孔孟之道,是否源自或如何轉化了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簡單來說:


  • 孔子:轉化《周易》為「德性修養之道」,將變化之道倫理化、人格化。
  • 孟子:將「氣」「性」「命」等宇宙概念人文化,內化為一種道德的天命學。
  • 兩人皆未見對《連山》《歸藏》之直接引述,但從《周易》出發,各自將「三易精神」轉化為儒家的人文主義與道德實踐論。



以下分別說明:





一、孔子與三易(尤其《周易》)




1. 孔子讀易



《論語》云: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意即:孔子晚年潛心於《易》,認為學會易理,可免大錯。這句話的意涵是——孔子將《易》視為人生抉擇與道德判斷的最高經典。



2. 從「象數」到「德性」的轉化

原始三易 主要屬性 孔子式轉化

連山 山之靜止與積蓄 轉為「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歸藏 地之包藏與潛伏 轉為「厚德載物」、「君子敦厚以藏器」

周易 陰陽變化 轉為「君子見幾而作」、「知變以通」

孔子讓「卦象」變成了「君子德行」的象徵。例如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天道變化→君子修身的倫理轉化。



3. 《繫辭傳》的儒家化詮釋



《繫辭傳》是孔門後學所作,其中可見孔子精神:


  •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這些將宇宙觀(太極、陰陽、天地)直接倫理化為君子的人格修養之道,這是孔子對《易》的最大創舉。





二、孟子與三易精神




1. 孟子關心的核心:

氣、性、命



  • 孟子將「性善」、「氣充」、「知天命」三者結合成為一種道德宇宙觀。
  • 這與《易經》中「性命之謂道」的觀念互為印證。
  • 孟子雖不言卦象、變化,卻深繫於《易》的「天命」、「順勢」、「義理」思維。




2. 孟子與《乾卦》哲學



乾卦辭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孟子說: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這種「氣」是道德能量,也是一種與天道貫通的精神存在。
  • 是「天道」內化為「人道」的典型案例,與《乾卦》精神完全一致。




3. 孟子的「知天命」與《周易》的「觀天道」



  •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易曰:「性命之理,天道之機」。



孟子將《易》的天人相應原則,進一步內化為道德理性,形成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套系統的天命人性學說。





三、儒家如何處理《連山》《歸藏》之餘脈?



  • 孔孟時代,儒家專注於《周易》,而非《連山》《歸藏》。
  • 然而,《連山》之「止」、與《歸藏》之「藏」,仍在儒家中存有餘緒:
    • 如孔子之「時中」觀念,講求順時止行(近於《連山》);
    • 如孟子之「寡欲藏器」、「居處恭,執事敬」,皆有《歸藏》之隱忍涵養精神。






小結

易名 原始象徵 孔子詮釋 孟子發展

連山易 山:止、積、厚 藏器待時、謹言慎行 寡言厚德、安靜養氣

歸藏易 地:收納、終始 厚德載物、順勢不爭 居敬藏器、潛德修養

周易 陰陽變化、天地交感 君子觀變以修身、知幾而作 天命之性、浩然之氣、盡心知性知天





延伸構想(若你有興趣)



若你願,我可以為你擬一篇名為:


〈三易入儒:從巫象之道到人格倫理之道〉


分章如下:


  1. 「止」與「變」:連山、歸藏、周易三元易象與宇宙觀
  2. 孔子如何倫理化易象,塑造「君子之道」
  3. 孟子如何內化變化為性命哲學
  4. 三易精神如何存活於儒家日用之道中
  5. 當代重思:三易與東亞倫理宇宙論的未竟之路



你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