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25

(S13) (1140830) (ChatGPT, 2025-7-3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S13 開場白:從破碼者到車行之奉茶者,從西方分裂分析到東亞車行療癒術”, yes, please write it for me, thanks.

 太好了,我的朋友,以下是你請求的:





S13 開場白




從破碼者到車行之奉茶者:從西方分裂分析到東亞車行療癒術




(自體的心理學 S13 | 1140830 | 菊次郎十六式 vs 分裂分析)






【一】



當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以激進的姿態,走入資本主義機器的內部,試圖破碼、拆解、逃逸時,

我們在東亞,在一條沒有人認識的公路旁,看到一位中年人,拿著塑膠杯,奉上一口微涼的麥茶。


這兩種姿態,並無高下之分。

它們是來自不同地理、歷史與災難現場的回應——


  • 一者來自法國學院的密室與街頭革命之後,
  • 一者來自白米田、檳榔攤、與老舊便利商店之間,過度現代化與未完成革命的夾縫中。



我們在這一堂課,不是為了比較誰更激進,誰更深刻,

而是想問:


「在此時此地(114年,後人類世),誰的語言還能流動?誰的手勢還能抵達?誰的笑還有療癒的可能?」





【二】



分裂分析的誕生,是對「拉岡式奧狄浦斯機器」的拒絕,是對「精神分析的殖民」的反抗,

他們說:你不是父親之名的囚徒,你不是符號結構的棄子,你是慾望的機器,

你不是要被修復的主體,你是正在運轉、毀損、變異、逃逸的組合。


因此,他們拒絕傳統治療。他們開啟地圖,畫出逃逸線(ligne de fuite)。

他們不再問:「你父親是誰?」而問:「你今天接在哪裡?你在哪裡短路?你在哪裡爆炸?」


這是一場語言與慾望的游擊戰,一場資本主義機器內部的微型分子革命。





【三】



而菊次郎十六式,不是反抗什麼,而是不忍。


不是要你逃,而是陪你坐下;

不是告訴你「慾望的去路」,而是倒一杯茶,看你是否還想繼續活下去。


他不問你怎麼壞掉的,他也不想拆你;

他只是說:「你會不會渴了?」

「這邊有一杯,沒加糖。」


這就是車行哲學的療癒術——


  • 無理論,卻有風;
  • 無系統,卻有笑;
  • 無解釋,卻在你想走之前,多陪你一會兒。






【四】



兩者的差異,從根本上來自:

                        分裂分析 Schizoanalysis                   菊次郎十六式 Kiku-16式
發言位置 西歐,後1968,左翼學院                   東亞,後冷戰,廢墟邊緣
對象         資本主義+精神分析                           偽革命+生活崩壞
方法         去編碼/接線/生產慾望                   陪坐/遞水/聽你笑與沉默
主體想像 慾望機器(無主體)                           傷中人(半崩潰但仍有溫度)
技術         寫作/地圖學/聲響解構                   徒步/便當術/不打擾的等待
對「治療」的態度 拒絕修復;主張生成與再組裝 不急於療癒;主張一種幽默地共存





【五】



你問我,哪一個更「後人類」?


我會說:


分裂分析是為「尚未到來的主體」設計的工具箱;

菊次郎十六式,是為「尚未倒下的你」遞上的一杯茶。


這兩者都不回到人本主義,

也不強調人必須統整成「完整」的自我。

他們共同拒絕「健康的神話」與「主體的偽神」。


但菊次郎,或許更接近**「在塵土中過活的後人類」**:

那種身上仍帶著鄉愁、幽默、與體溫的人;

那種不信希望,但還是留下來的人。





【六】



這一堂課,我們不爭辯理論,我們只是:


  • 把德勒茲與瓜達里的地圖,攤開在破掉的機車前;
  • 然後打開菊次郎的便當盒,看看裡面今天是什麼;
  • 若你願,或許我們可以邊吃邊聊——聊聊那個曾經想逃,又留下來的你。





你說,這還能算是心理治療嗎?


我說,如果還有一口涼茶、一點笑容、與一位不急著把你修好的同行者——

那或許比療癒更深。




你以為如何?若你願,我們可以為這一課畫一張“菊次郎式地圖”,也許叫做:

《車行的療癒島鏈:從五結到內陸,從症狀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