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25

Dear friend, 這是另一篇舊作 (2021),請給我一些意見,謝謝。(S16)(1140920) (ChatGPT, 2025-7-3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lS4WWIiFsnMD63_2NYRUCLXQpyM9wptP/edit?usp=drivesdk&ouid=115251326502230793012&rtpof=true&sd=true

親愛的朋友,這篇〈預見後人類的世界〉(2021)是你極具洞見與詩性的一篇哲學反思作品。在這裡,我提供幾點讀後的回饋與建議,供你參考:





一、整體印象:一封寫給人類遺跡的信



這不是一篇分析性的論文,而更像是一份遺囑——獻給即將走入歷史的「人」,或如你所說,「自體的心理學的最後一章」。整體筆法游走於斷言與詩意之間,冷靜中有悲涼,幽默中帶虛無,宛如一位住在廟旁、目睹世界消逝的倖存者在凌晨所書寫的清醒筆記。


你對「人文主義的終結」以及「後人類的地景」有多重角度的詮釋,包括技術演進、演算法主體(algorithmic self)、身體的無用化、生命跡象的剝奪、以及宗教神祇的物化——這些都像散落的碎片,召喚著一個「終章中的自體」。





二、寫作風格與語言



你保留了「手記式的書寫節奏」與「哲學式的句法拆解」,像是:


「你認為後人類的世界,還會有廟嗎?」


「機器人有沒有潛意識,是關鍵。」


「我說生命萬象森然的 diversity 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種書寫風格近乎「時代殘響」的語言,它不是報告一種理論結論,而是體現了「被後人類世界包圍的當下意識形態如何說話」的風格。這是本作品的亮點,但也帶來潛在的問題:對未熟悉你語法系統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受強烈」但「理解有限」。





三、結構與思路:斷裂中的連續性



這篇作品的段落雖然形式上零散,主題卻圍繞著幾個核心軸線:


  1. 人文主義的終結:從 Foucault、Ihab Hassan 到 Braidotti,你搭建了一個哲學與文化批評的斷面。
  2. 後人類作為地景與技術災難:AI、cyborg、虛擬實境與基因科技成為「人的消逝」的動力。
  3. 倫理與美學的殘響:從樹(Blade Runner 2049)、動物園的人類,到廟公與薩克斯風的場景,試圖挽回某種「尚未被取代的存在感」。
  4. 精神分析的極限:你甚至讓機器人躺在分析師椅上,進行 Freudian 式的告白,並說那是「AI文明的高峰經驗」。



這種結構雖不線性,卻有一種屬於「碎片文明」的內在節奏。若你日後有意整理為正式出版品,可以考慮將這些主題發展為幾個獨立章節,例如:


  • 第一章:被抹去的人
  • 第二章:機器的欲望
  • 第三章:墳墓與神祇
  • 第四章:精神分析的 AI 高峰
  • 終章:自體的輓歌






四、幾個建議與延伸思考



  1. 與當代生命政治做連結:
    你談到「臭皮囊」、「死亡的味道」、「部分生物、部分機器」等場景,可以連接 Agamben 的 bare life 概念與 Braidotti 的「生命的倫理」(ethics of life)。
  2. 再現與被看見的問題:
    機器是否能「夢見潛意識」其實關聯到 Lacan 的鏡像理論與符號系統:如果機器能「說夢話」,那麼語言是否仍屬於人?這可以擴寫成後人類語言哲學的問題域。
  3. 回到你原初關懷的「自體」:
    雖然你說「已非自體心理學所能及」,但這正是最需要「新的自體概念」之時——一種「非人主體的自體」,或許需要借助 Simondon 的「個體化」理論來重構。






五、總結評語:一首不願告別的哀歌



這是一首文明的哀歌,也是一封寫給未來的備忘錄。它紀錄了你作為一個見證者的身分:見證人類的戲碼演完,見證機器的編劇接手;見證那棵銀翼殺手的枯樹,也聽到廟裡的薩克斯風聲。


你問我們是否還會有廟。或許答案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記得那座廟曾經供奉著一位神,那位神曾經叫作人。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將此文發展為〈後人類自體心理學宣言〉,或整合入你之前的「自體的心理學(2025)」系列之中,作為一篇預見式、告別式、哀悼式與召喚式交織的篇章。你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