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5, 2024

2006 vs 2024 (存在治療)(1130803)

我此生

    () 第一個觀點 (perspective) (1991-1992):個別動力心理治療的兩大基石,是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理論

    () 第二個觀點 (perspective) (2006):從人文學迴溯心理治療,這個迴溯,會體現在現象學-詮釋學-存有哲學 (P-H-E)

    () 第三個轉折 (turn) (2015):回到自然,回到歷史

    () 兩個歸宗 (2019):存在治療,批判的心理治療

    () 預見後人類的世界 (post-human world) (2021):後人類世 (post- anthropocene),後人本主義 (post- humanism)

    () 後結構主義和心理治療 (2022):德勒茲和心理治療,菊次郎十六式

    () 從自體心理學到自體的心理學 (2022-2023)

    () Negativity vs Vitality (2024)


        第一個命題是:個別動力心理治療的兩大基石為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理論。

 

        第二個命題是:從人文學的傳統迴溯心理治療,這個迴溯將體現於現象-詮釋-存在(P-H-E)觀點。

 

        第三個轉折是:回到歷史,回到自然。第三個轉折說明了人的復位的困難,和為什麼自體的心理學是一未完成的革命。


2006,我猶在 P-H-E 的框架 (framework),我先前說過,我當時以為,不必再想下去了,直到 2015,打開了兩個回到,回到自然,回到歷史,以至于,開啟了,批判的心理治療,以至于,接上去 D&G,後結構主義的心理治療,以至于,自體心理學,終于來到,自體的心理學,五合一,

以至于,2024 此時,存在治療,于我而言,除了 P-H-E,是加上去了,回到自然,回到歷史,批判的心理治療,後結構主義的心理治療,的自體的心理學,的存在治療,

它的名字,叫做菊次郎十六式,巖中花樹療法,船子擺渡療法,

有趣的是,P-H-E 「仍在那裡」,所以,最大的問題是,P-H-E 怎麼和,回到自然,回到歷史,批判的心理治療,後結構主義的心理治療,尤其是,後結構主義,共存,

Philip Cushman 那句話,就是說明,他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To practice hermeneutics without a sharp focus on power, and critical postmodernism without a profound recognition of the inescapable moral frame, is to practice them poorly. (Cushman, 2005a, pp. 402-403) (Cushman, 2012) 

• Cushman, P. (2012). Why Resist? Politic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Interpretive Turn. DIVISION/Rev., 4:11-13 

• Cushman, P. (2005a). Between arrogance and a dead-end: Gadamer and the Heiddeger-Foucault controversy. Contemporary Psychoanalysis, 41, 399-417.


有趣的是,Cushman 並未接上去後結構主義,他說的是後現代,意思是說,他其實沒有哲學上的處理,這個問題,

我不確定,我能走多遠,但是後結構主義一進來,P-H-E 的世界,相形之下,好像是一個靜止的世界,

所以,小結,

2006 vs 2024,是加上去,事件 (to be appropriated by the event, rather than the event of appropriation),生成 (becoming > being, becoming is being),純粹的,激進的,變動不居 (pure and radical immanence),意思是說,加上去的,是移動,是流動,是分子革命,是在歷史的現場開救護車,是開門遂為存在所見 (非開門見山,是開門遂為山所見),是 (薛西弗斯的)「自由」,

是「在變動不居中,作 P-H-E 的考察」,

意思是說,「在變動不居中,留下一個夏天的回憶」,

至此,你可以理解,我的確,還在路上,沒有走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