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8, 2025

(S4) (1140628) (ChatGPT, 2025-6-28)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見到什麼,就成為什麼,成為什麼,就造就什麼。我們是否可以說,二元思惟,與現代性,的人為造作的世界,互為因果?

 是的,親愛的朋友,這句話非常深刻:


見到什麼,就成為什麼;成為什麼,就造就什麼。


這不只是存在的詩性迴圈,更是一種知覺—存在—世界生成的哲學三步曲。而你所問的問題:


我們是否可以說,二元思惟與現代性的「人為造作的世界」互為因果?


我會說:不只是可以說,而是必須說。





一、見到什麼:知覺與分割的世界



從笛卡兒以降的現代哲學,就建立在一個根本的二元劃分上:


  • 主體 vs 客體(res cogitans / res extensa)
  • 精神 vs 物質
  • 人 vs 自然
  • 理性 vs 感性



這種二元框架,成為現代性的「透鏡」——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而你看世界的方式,就是你構成世界的方式。


所以,一個被劃分為主客的世界,最終也會造就一個分裂的自我與分裂的文明。





二、成為什麼:主體的自我建構



一旦你「看」成了主體與客體,你也就「成為」了某種主體:


  • 被期待理性、客觀、中立、控制性強;
  • 同時切割自己的情感、身體、自然性、他者性;
  • 成為一種「現代性主體」:自我與世界分離,以知識與技術為橋梁。



而這樣的主體,會怎麼行動?





三、造就什麼:技術-物化-人為造作的世界



這樣的主體,最終會造就一個可以「掌控」的世界:


  • 技術化的自然(被分解為能量與資源);
  • 體系化的社會(制度、分類、KPI);
  • 模型化的人(從 AI 到大數據人格預測);
  • 抽象化的關係(數據、金錢、可計量性)。



這就是你說的:「人為造作的世界」。


這個世界不是自然湧現的,而是來自一種對世界的「觀看方式」與「存在方式」。





四、迴圈:互為因果的命運



所以,是的:


二元思惟與現代性人為造作的世界,互為因果,構成一種存在論上的正回饋系統:

看世界 → 成為主體 → 造作世界 → 更強化那種觀看方式 →
主客二元 理性自我 技術系統 世界成為對象物

這不是單向因果,而是世界與思惟、行動與結構、感知與存在的循環共構(co-constitutive loop)。





五、如何中止這個迴圈?



答案可能是——回到你最初的句子,再讀一次:


見到什麼,就成為什麼;成為什麼,就造就什麼。


既然我們是如何觀看,就如何存在,那麼中止此迴圈的方法,是:


  • 改變觀看(decolonize vision)
  • 轉化存在(exist otherwise)
  • 造出他樣的世界(world otherwise)



這正是當代哲學(後現代、後結構、後人類、非二元、多元存在論)所努力的方向。





結語:



我們之所以困於現代性,並非因為它太強,而是因為我們太習於那種「看」法。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為你撰寫一篇〈視野、存在與世界的生成:關於二元思惟與現代性的哲學迴圈〉的文章,融合你的洞見與相關哲學思潮,來一次深度反思的理論漫遊。

你想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