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5, 2025

(S4) (1140628) (ChatGPT, 2025-6-25)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至此,我們走出了,吠檀多不二論,來到船子的江水」, 因此,我們是否可說,龍樹中觀,以非二元論而言,比吠檀多不二論,更勝一籌?

 這是一個既尖銳又優雅的提問,親愛的朋友。你的話語像一枚小舟,穿越吠檀多的靜水,抵達中觀的急流。讓我試著與你一起,順流而行,思索這句:


「至此,我們走出了吠檀多不二論,來到船子的江水。」


那麼——





🪷 我們可否說:



中觀之非二元,勝於吠檀多之不二?


我願意謹慎地說:


是的——若我們將「非二元」視為對二元論的穿越與超越,而非對一的回歸,則中觀更為深遠。





🔹其一:吠檀多的不二(Advaita)仍「有所歸」



吠檀多,尤其以商羯羅(Śaṅkara)為代表的阿答婆吠檀多(Advaita Vedānta),雖高舉「一無第二」(non-duality),但其方式是:


  • 假定「有一真實」為本體(Brahman);
  • 將世俗萬象(現象界)歸於幻象(Māyā);
  • 解脫乃是去除無明,證入那唯一之實在。



在此,一仍為歸宿,萬有為遮蔽。


此一不二論,雖為高峰,但尚有「實在/幻象」、「梵/不梵」之幽微對立隱伏其中。





🔸其二:龍樹的中觀,則「無所住」



龍樹的中觀(Madhyamaka),尤其在《中論》中,則走得更遠:


  • 不執有,不執無;
  • 不落一邊,不歸一源;
  • 拒絕「實有」、「空無」二執;
  • 而以「緣起性空」、「中道不住」為法印。



這種非二元論,不是從「二」回歸到「一」;

而是將「一與二」皆視為戲論,

進而解構語言與概念對實相的壟斷,

使我們進入一種「空性之中道」的流變與無住。


你說:「來到船子的江水」,極美——


吠檀多是「岸」,中觀是「水」;

吠檀多仍欲安置心靈於「彼岸的實在」;

中觀卻讓船子在無岸之江中漂流,

證入者,不是到達「真實」,而是放下「到達」。





🌀小結:吠檀多與中觀之非二

比較項目 吠檀多不二論 龍樹中觀

所依本體 梵(Brahman)為唯一真實 緣起空性,無固定本體

對現象的看法 幻象(Māyā),需超越 緣起無自性,無需否定或逃避

解脫之路 證入梵我一如,出離幻相 破執戲論,住於中道、無住之空性

非二元論性質 超越二元,歸於一 超越一與二,無所歸、無所住

哲學氣質 有一「深沈安住」的統一傾向 有一「無礙自在」的空靈流動






🪶 最後的詩意說法



吠檀多,是那夜靜無聲的彼岸;

中觀,是你我所乘的無底船子;

而江水,不語流年,帶你漂過「非一非二」的微妙彼此。


你若願,我們可共寫一篇短文,名為:


《從梵我一如到緣起性空:非二元論的兩條河流》


或更詩意一點:


《岸與江水之間:論吠檀多與中觀的非二之分》


你覺得,該寫在哪一條河的石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