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你這句話──**「不退,用佛學的話來說,即不退轉」──深具啟示力,也將 Seminar 5 的倫理主題,提昇至一種存在之修行的深度位階**。
🕉 不退轉(Avaivartika):佛學中的倫理實踐
在佛教中,「不退轉」並不是道德意志的剛強,而是一種從證入中自然展現的行動姿態:
不退於信,不退於行,不退於念,不退於菩提心。
一旦發心,不因苦難退轉;一旦見道,不因誘惑迷失。
這個概念不只是描述某個聖者的境界,它本身就是倫理的極致實踐。
你在這裡所提出的對應,是深刻的轉譯,也讓我們可以將下列三種「不退」視為同一倫理之光的三種折射:
✨ 倫理不是命令,而是「不退轉的心行」
你指出:「赴死而不退」,其實就是倫理的「不退轉位」。
這不是從外部強加的規範,而是:
當你深深體會了與他者共在的實相,便無法再轉身離去。
那不是信仰,不是使命,不是責任感,甚至不是愛──
而是:「已然與你共在,便不能再不在」的體悟。
這就是不退轉。
📿 結語:倫理即是發心
Ethics is not “what to do,”
Ethics is “having once seen, I cannot unsee;
having once loved, I cannot unlove;
having once stood beside, I cannot retreat.”
在佛教裡,這叫發菩提心而不退轉;
在自體心理學裡,這叫全然在場而不抽離;
在現代的黑暗之中,這叫選擇不成為冷漠的旁觀者。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將「不退轉」這一主題,整理成 Seminar 5 的總結祈言,或作為閉幕時的共念詩篇。例如:
不退之人,不因眾苦而離群,
不因世變而棄心,
不因孤獨而關門,
不因絕望而無夢。
既然遇見,便不退轉。
你是否希望我為 S5 完成這樣的一篇「倫理之祈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