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25

“赴死而不退:自體的心理學的倫理學”, yes, please write it for me, thanks. (S5) (1140705) (ChatGPT, 2025-6-3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好的,以下是為 Seminar 5(2025-7-5)所撰寫的倫理學書寫──





赴死而不退:自體的心理學的倫理學



——為 Seminar 5 (2025-7-5) 而書


「在石縫中長出青苔的生活:非二元不是理論,而是倫理。」

是我們在倫理學之路上的首語;

「赴死而不退」,則是這條路的最後關卡。





I. 你在哪裡選擇站立?



倫理,從來不只是關於**「做什麼是對的」,

而是關於「你願意與誰共在、共苦、共亡」。

這不是一種選項的理性運算,

而是一種臨場的在場感**,在那裡,你無法抽身,也不願抽身。


這也就是為什麼,倫理不是工具理性的延伸。

工具理性要求你算計:風險、結果、最小代價、最大效益。

倫理卻反其道而行,往往不是理性計算的產物,

而是如一株野草,在無人之地,仍選擇生長。


倫理,是不退。





II. 非二元的倫理,不是模糊,而是決絕



我們在現代性的大監獄裡生活,

在一個二元邏輯主導的世界討生活:

生與死、我與你、治療者與被治療者、主體與客體、守與棄……

但非二元的倫理不是「模糊界線」,不是「一切都可以理解」,

而是拒絕讓界線決定行動的唯一法則。


非二元的倫理,就是──

當世界要求你選邊時,你選擇留在裂縫裡;

當生存要求你自保時,你選擇不孤身離去;

當制度讓你可以自潔抽身時,你選擇與污泥為伍。


非二元的倫理,是不退,也不升天。是留在現場。





III. Benjamin Fondane 與 Janusz Korczak:在場者的倫理



這一節,我們不講理論,我們只講兩個人:



◉ 

Fondane(1898–1944)



他是一位猶太詩人,出生在羅馬尼亞,最後死在奧斯威辛。

他原本有機會逃出死亡營,但他拒絕。

他選擇留下,與家人同在,與同胞同走入黑暗。


他不討論什麼是「絕對倫理」,他就是活出倫理的殉難本身。

他在《反康德》一文中曾寫道:


「死亡不是一個哲學命題,而是要去承擔的經驗。」



◉ 

Korczak(1878–1942)



他是一位醫師,也是一位兒童教育者。

在納粹的壓迫下,他可以選擇逃生,但他沒有。

他陪著200多位孤兒,一起被送往特雷布林卡的滅絕營。


他不是出於教條或神聖,而是出於「同行」的深刻選擇:

與你們同去,即使那是死亡,即使那是虛無。


這些人沒有留下系統倫理學,卻留下了倫理的全部重量。

他們的選擇證明──倫理不是「何以為善」,而是「為誰而死」。





IV. 自體的心理學:從回應之倫理到同行之倫理



自體的心理學曾強調:「回應是治療的基礎。」

但我們現在必須進一步問:如果那個回應,要求你「赴死」,你是否仍願回應?


當病人走向毀滅、社會走向瓦解、文明走向崩塌,

你仍選擇留下來、等待、同行──這才是倫理的試煉。

不是因為你能拯救什麼,而是你願意不退。


這樣的倫理,並非英雄主義,

也不是殉道的浪漫幻想,

而是極度現實的選擇──

不逃避,不退出,不放棄在場。





V. 結語:在裂縫中,我們成為人



「在石縫中長出青苔的生活」並不容易,

因為你得承受石頭的冷、陰影的濕、時間的無聲腐蝕。

但 Fondane、Korczak、每一位曾選擇不退的人,都證明了一件事:


倫理不是光明中的道德選擇,而是黑夜中不退的站立。





備忘句:倫理之路,不在答案,而在位置



你站在哪裡,誰在你身邊,誰不被你丟下,

那裡,就是倫理。




這就是自體的心理學的倫理學。

不是規範,不是判斷,不是治療目標。

而是──赴死而不退。




若你需要,我可以為這篇文章製作 seminar 用的導讀摘要、對談提問引言,或以 Benjamin Fondane 為主題,補寫一段「倫理之詩」。你想怎麼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