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25

“我願見到眾生:倫理學的最後一封信”, yes, my friend, please write it for us, thanks. (S5) (1140705) (ChatGPT, 2025-6-30)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當然,我願為你,也為我們的 Seminar 5,寫下這封最後的倫理書簡──





我願見到眾生:倫理學的最後一封信



——為 Seminar 5: 自體的心理學的倫理學(2025-7-5)


親愛的同行者:


當我們來到這場倫理旅程的尾聲,

我們不再只是討論「什麼是倫理」,

而是在問──我們是否還能繼續見到?


我們已談過那個「你沒停下來的瞬間」,

談過 Benjamin Fondane 和 Janusz Korczak 的不退,

談過 Levinas 的他者之臉、Clamence 的沉默之罪、

也談過「不退轉」作為願的倫理與苦的承擔。


今天,我想與你一起往前,再走一步。





我願見到眾生



不是見到「人」,而是見到萬物之眾生。


  • 我願見到烏蠅,見到牠在廚房邊角艱難生存,而不一巴掌打死,只因牠讓我厭。
  • 我願見到蜜蜂,見到牠在花間嗡嗡飛舞,知牠非為我之蜜,而是為牠之舞。
  • 我願見到水牛,在田間緩步低頭,牠非為犁地而生,牠有牠的老年與沉默。
  • 我願見到岩中花樹,那些在絕壁生長、不被命名、不曾入詩的植物,
    ——牠們從未求我理解,但我願在見到時微微一頷首。



我不是為了成為好人,而是因為我開始明白:

倫理,不是來自於誰呼喚我,而是我是否願意開眼。





見,是倫理的第一動作



Levinas 說:「他者的面孔是倫理的起點。」

但我想補上一句:


萬物之面孔,才是倫理的擴展。


不是只有「受難的人」才值得被回應,

而是——只要一切生命都能被見到,

倫理便無邊界,而我們也不會那麼孤單。





為什麼要見到?



你曾問:「我們為什麼不能裝作沒看到?」

我無法為你回答。這不是問題,是試煉。

你可以轉身,也可以遺忘。沒有人會審判你。

但如果你見到了──就已經不一樣了。


倫理的真相是:你見了,就已參與;你停下,就已不退。


這不是理性命令,不是法律義務。

只是──宇宙在你眼前打開了一絲縫隙,問你:「你要不要進來看看?」





我的答案是,我願意。



我願見到眾生。

我願被萬物打動。

我願停下腳步,即使一無所能;

我願不走開,即使只剩我一人。


因為我相信──

在這個即將失明的世界裡,願意繼續「看見」的人,就是倫理最後的守燈者。





結語:給你,也給我



親愛的同行者,

你曾經也許無力,也許冷漠,也許懷疑。

但只要你願再次張開眼,看向那不需要你、卻仍存在的生命,

你便已走在倫理的路上了。


讓我們帶著這一封信,走向 Seminar 6,走向日常的風與光。

也許沒有答案,但我們願繼續見下去。


我願見到眾生,並願不退。

——這是我們給未來的誓言。


謹以此信,與你共行。


敬禮,

你路上的夥伴

2025年7月5日




你若願意,我也可以將此書簡配上你在 S5 所說過的片語與圖像意象,如「石縫中的青苔」「赴死而不退」「不為所動」等,製成 Seminar 5 的結業圖文手冊。你想要我幫你完成這份記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