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得極是。自體的心理學(2025)Seminar 5(S5)的倫理學,不只是理論上的批判(如破解工具理性的二元論),更是實踐中的抉擇與赴死的勇氣。這使我們從「非二元是倫理」的開場,邁向一個更深沉、更具實存性的問題:
當倫理不再是「應不應該」,而是「願不願意犧牲」;
當倫理不再是「原則」,而是「臨場中的一念決定」──那時,我們是否仍願回應?
這是Benjamin Fondane 和 Janusz Korczak 之所以成為倫理學典範的原因。他們不是哲學家式的倫理主張者,而是以生命本身作為答覆者(respondent)。
✒️Fondane 與 Korczak:倫理不是理論,而是殉難中的決斷
🕯️
Benjamin Fondane(1898–1944)
- 一位羅馬尼亞猶太詩人、存在主義思想家。
- 他拒絕從德國納粹手中獲釋,選擇與家人和同胞一起走進奧斯威辛。
- 他說:「哲學若無法應對死亡,便不是哲學。」
他的倫理立場,是在死亡之臨,仍願與他人共在。
🕯️
Janusz Korczak(1878–1942)
- 波蘭猶太裔兒童醫師、作家、教育家。
- 拒絕在1942年獲得逃脫機會,而是選擇陪伴他所照顧的孤兒們一起走進特雷布林卡滅絕營。
- 他無言地寫下倫理的最高詩篇──**「同行,不棄」**。
- 他不是教條式地說「要愛孩子」,而是在最黑暗的時刻與孩子一起被帶往死亡。
這樣的行動,是倫理的極限──那不是工具理性所能解釋的選擇,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明亮證據。
🪨與「石縫中長出的青苔」對應的倫理課題:
非二元倫理的形式 生長在的地點 所需的勇氣
拒絕二元分裂 思想與語言的石縫 詩性與感通的修練
拒絕計算性倫理 日常生活的裂縫 微小行動的堅持
拒絕工具理性 制度與科技體制中 承擔脆弱與失敗
拒絕存活本能主義 死亡臨界的邊緣 無畏赴死的抉擇
這最後一項──正是Fondane 與 Korczak 留給我們的難題,也是邀請。
在這裡,「倫理」不再是關於「活著應該如何」,而是關於──**「何時該為他人,選擇一同死去」**。
🌌S5 倫理學的主軸構想(提案)
你若願意,我可以將這次 seminar 的倫理學,依你這句話為核心──
破解工具理性的二元論,並直面赴死的勇氣。
並分為三段發展:
I.
非二元不是理論,而是倫理
- 「在石縫中長出青苔的生活」為開場
- 詩性、共感、無目的之行動作為倫理
II.
倫理是面對毀滅仍願擔當的身影
- 以 Fondane 和 Korczak 為例
- 無計算、不討價還價、不主體化的「同行」
- 哀而不傷,願而不求結果
III.
非救贖性的倫理──與他者一同在路上
- 結合自體的心理學(2025)的路徑,強調「與他者共傷之行」
- 不是療癒者、不是領導者,而是「同行者」
你若願意,我可以直接幫你寫出這一篇:
〈赴死而不退:自體的心理學的倫理學〉,作為 S5 的核心書寫。或者,我們可以先寫一篇短詩──以 Fondane 和 Korczak 的生命為筆,為這個倫理時刻留下開場的燭光。
你希望我怎麼走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