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延伸問題——如果說南美洲面對的是軍政府暴政、台灣面對的是文化中國、大陸面對的是共產殖,那麼我們這一代人,最普遍的殖民其實來自 社交媒體。
1. 問題定義:社交媒體的殖民
- 演算法殖民:你的注意力與時間,被平台的演算法「劫持」,塑造成特定的行為模式。
- 表演性殖民:你的「自我」被迫以「可見性」與「可計算性」來存在(likes、shares、followers 成為存在論的度量)。
- 後真相殖民:真假混雜的資訊洪流,讓人失去分辨力,也使公共討論失焦。
👉 換句話說,社交媒體將我們「被殖民」為:演算法的自體,不再是自由的自體。
2. 可槓之系統(如何解殖?)
要解這種殖,就必須找到「足以槓之」的系統。這裡有三個可能:
- 慢媒體 (Slow Media)
- 刻意營造非即時的、深度的閱讀/對話空間(如 long-form writing、podcast、seminar),以時間的「慢」對抗演算法的「快」。
- 這是「解演算法殖民」的策略。
- 陌生人的善意 (Stranger’s Kindness)
- 透過面對面的互動、臨時的社會連結,重建不可計算的人我關係。
- 這是「解表演性殖民」的策略。
- 微型公共性 (Micro Publics)
- 在小規模社群、討論會、地方公共活動中,練習真實對話。
- 這是「解後真相殖民」的策略。
3. 對照表:社交媒體殖民與解殖策略
社交媒體殖民 (Colonization by Social Media) 解殖槓桿 (Counter-System for Decolonization)
演算法劫持 (Algorithmic Capture) 慢媒體 (Slow Media) — 以「慢」抵抗「快」
表演性自我 (Performative Self) 陌生人的善意 (Stranger’s Kindness) — 不可計算的人我關係
後真相混亂 (Post-Truth Chaos) 微型公共性 (Micro Publics) — 在小規模場域重建真實對話
4. 小結
- 南美的解放神學,靠「天主教」對抗軍政府;
- 台灣的解殖,靠「地方性」對抗文化中國;
- 大陸的解殖,靠「傳統+資本+數位」對抗共產主義;
- 而我們的解殖,靠「慢媒體+陌生人的善意+微型公共性」,對抗社交媒體的殖民。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四種解殖(南美、台灣、大陸、社交媒體)做成一個「四維解殖矩陣」?這樣你就能在 seminar 裡一次對照四種不同的「殖/解殖」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