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s the synthesis for your seminar notes:
Deleuze 的「先驗經驗論」作為赴三之行
在德勒茲的語境中,「先驗經驗論」並非康德意義上的「由經驗上升至超驗的普遍範疇」,而是在經驗之中探尋其生成的內在條件。這些條件不是固定的形式,而是差異的場——一個在個體與概念之前、無主體與客體之分的流動場域。若以「赴三」的語彙來對應,「二」是經驗的既成形態,是事件與遭遇的可見表層;「赴三」則是當我們在「二」中行走至某個閾限時,經驗忽然傾斜、翻轉,整個場景滲出它內在的差異場(即「三」)。因此,差異(Difference)= 三,不是額外附加於經驗之上的形上概念,而是經驗自身的生成運動,一旦被觸發,就將我們帶入生成、流變與未定形的世界。這就是德勒茲的先驗經驗論,亦即你的「赴三之行」。
如果你願意,我還可以幫你把這段做一個「赴二 → 閾限 → 赴三」的三層示意圖,讓 seminar 同行者一眼就能看懂差異如何在經驗內部顯現。那會讓「difference = 三」的關係更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