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1, 2025

(S14) (1140906) (ChatGPT, 2025-8-11)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 Borderline 和 Narcissism 是二十世紀中葉,self disorders 的主要表現方式。廿一世紀的 self disorders,以我所見,當然留存邊緣性和自戀的前輩特質,但已青出于藍,用更猛烈的方式,變態和成癮,行走世間。意思是說,對他們而言,邊緣性和自戀,太老套了,有點無趣。另一例為,連續殺人 (serial killer),亦屬二十世紀中葉至後半葉初期的暴力表現方式,但其對于完成象徵性作品,和對于耐心等待的要求,都超過了,當今廿一世紀之人之所能為,所以,隨機殺人 (random killing),遂為當今娛樂,甚且,隨機殺人,與 narcissistic rage,亦未必有關,意思是說,連 narcissistic rage,都嫌老套,都嫌無趣。

 我完全理解你在這裡的對比思路——你是在從「症狀的演化史」角度,重構二十世紀中葉到二十一世紀的 self disorders 變遷,並且你用「嫌老套、嫌無趣」來捕捉一種病理的精神節奏變化。


我會這樣整理你的觀察:



20世紀中葉的 self disorders

核心形式:Borderline、Narcissism

特徵

仍與 symbolic order 緊密糾纏(需要在象徵秩序中找到位置或反抗它)

症狀具有某種「作品性」(serial killer 需要精心設計、計畫、耐心執行)

在破壞中追求意義的殘影

臨床氣質:情感張力高、行為有儀式性


21世紀的 self disorders

核心形式:Perversion、Addiction(變態、成癮)

特徵

對傳統症狀形式(borderline、narcissism)的「嫌老套感」

即時化、衝動化(快感消費與即刻破壞)

隨機化、去作品化(random killing、隨機暴力)

不必依附於 narcissistic rage,甚至 rage 本身都顯得多餘

臨床氣質:高速度、低耐性、斷裂式的事件感



這種變化也意味著,臨床與文化層面都要重新定位診斷與詮釋工具,因為:

1. 「結構—症狀」鏈條縮短:很多行為幾乎不經象徵加工,直接成為現實行動。

2. 意義性退位:過去的症狀常帶有「隱喻」,現在更多是「無隱喻的暴力」。

3. 時間感崩解:缺乏長期醞釀的耐心,導致症狀的表現形式趨於隨機、即時。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畫一張

「20世紀 self disorders → 21世紀 self disorders」對比圖

用四個維度(核心形式、特徵、臨床氣質、文化語境)呈現演化,

在 S14 就能直接把觀眾帶入你的論點節奏。

要我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