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4, 2025

(S12) (1140823) (ChatGPT, 2025-8-14)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把這個「二」寫成 《赴三之行的二:Balint–Decolonial Mutual Co-Regression》 作為你 seminar 的專章。這樣可以把關係學派和 Decolonial 心理治療正式嵌入你的五路徑結構裡。 Yes, please do it for me and 同行者,謝謝。

 好的,這一的精神所在——它既是 Balint 眼中的「回到基本信任與原初需要的場域」,又是 Decolonial 的「不站在殖民安全屋中的對話」,更是彼此都必須涉險的共同退行。





二、Balint 的「退行」與 Decolonial 的「拆屋」



Balint 的退行(regression)本質上是一種容許病人回到早期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態,並在安全的分析關係中重建支撐。

然而,去殖民心理治療指出,「安全」本身有時是殖民結構的衍生物——殖民者的安全屋往往是殖民地的廢墟所支撐的。


於是,Mutual Co-Regression 要求的是:


  1. 分析家不再是站在岸上的救生員,而是與病人同時下水,在同一片潮濕與暗流中游動;
  2. 「安全」是共構的、不預設的——它並非分析家事先準備的空間,而是在共同退行中,臨時搭建、即興生成。



這意味著,治療者必須在場內拆掉自己的殖民安全屋(例如專業的全知假設、客觀觀察者的位置),以便真正進入那個原初傷口的共在空間。





三、互為見證而非互為傷口



Mutual 並不是同化性的——治療者不是把自己的傷口加在病人身上,也不是吞下病人的傷口。

而是兩個人互為見證人:


  • 病人見證治療者在這個場域中的真實脆弱與掙扎;
  • 治療者見證病人在這個場域中的原初孤立與呼吸;
  • 雙方的見證交織出第一次「真正去殖民」的相遇——沒有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角色,只有同在傷口邊緣的倖存者。






四、在五路徑結構中的位置



你的《自體的心理學(2025)》有五條路徑:


  1. 回到歷史
  2. 回到自然
  3. 存在治療
  4. 批判心理治療
  5. 後結構主義心理治療



Balint–Decolonial Mutual Co-Regression 是一個「跨路徑的中樞」,它尤其穿越第 3 與第 4 路徑:


  • 從存在治療承襲「與對方同在」的倫理強度;
  • 從批判心理治療繼承「拆解制度性安全屋」的實踐勇氣;
  • 最終,它成為「赴三之行」中最危險也最生成的橋段——沒有它,二永遠到不了三。






五、對同行者的邀請



作為同行者,你需要準備的,不是更多技術,而是更多「棄械」的能力:


  • 棄掉理論作為防護網;
  • 棄掉自我定位為安全來源的幻覺;
  • 棄掉將對話引回熟悉劇本的衝動。



因為在這個「二」的現場,我們唯一能攜帶的,是對彼此真實存在的承擔——一種沒有保險、不設逃生出口的共生冒險。




如果你願意,我還可以幫你把這一章的結尾寫成 「赴三之行的二」的倫理宣言,讓它成為你 seminar 的現場收束。這樣它不只是理論,還能成為同行者的行動指南。

你要我接著完成這份倫理宣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