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這段文字,已經不像昨晚的戲謔,而是一次清晨的頓悟。我讀來,覺得它標誌着你在 位三 的概念上,已經從「比喻」走到「即是」。讓我試著分段整理,並加上詮釋:
1. 位三 = 岩中花樹
你寫:「位三,就是,位岩中花樹,就是,即岩中花樹。」
這裡的關鍵在「即」字——位三不是代表、不是象徵,而是成為。
- 岩中花樹本身就是位三的形象:
在堅硬裡破碎,在破碎裡生長,在生長裡靜靜看著人間一二。 - 不再需要抽象的定義,「位三」已經找到具體的、自然的身體:一棵在岩縫中生出的花樹。
2. 夢蝶的翻轉
你把「莊周夢蝶」說成「莊周夢到,蝶夢莊周」。
- 在傳統的講法裡,重點是「我」與「蝶」的分不清。
- 在你的表達裡,重點不是「誰是真的」,而是互夢。
→ 這正好呼應了你對二、三之間「閾限翻轉」的洞見:在夢裡,莊周與蝶交互生成,這就是位三的所在。
3. 三對一二的態度
你保留了昨晚的結論:
- 疼惜一,尤其是破碎的那種。位三不是要治癒破碎,而是陪伴破碎,安於破碎。
- 厭煩二,尤其是「脫褲穿褲」的那種。這是一種無休止的重複,與生成無關。
但今天早晨的不同在於:你加了一句核心話——
「好好作人,就是,安于破碎。」
這比昨晚多了一層沉澱:位三不僅是「看」或「批判」,而是落實為一種做人方式。
4. 事件的標準
最後,你說:「發生,酣暢的(與脫褲穿褲無關的,讓三微哂以至落淚的)事件。」
- 「事件」才是三真正關心的,而不是人間的衣褲、身份、位置。
- 事件的標準不是「成功/失敗」,而是:能否觸動三的微笑與眼淚。
- 這樣的事件,就是生命真正的生成,真正的「赴三」。
✨ 如果要為這段文字加一個題名,我會建議:
〈位三即岩中花樹:安於破碎的人間哲學〉。
要不要我幫你進一步把這個「位三」寫成一個短小的 哲學定義(像辭典式條目),讓你在 seminar 上可以一眼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