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3, 2025

(S11) (1140816) (ChatGPT, 2025-8-13) (自體的心理學)(車行哲學)關于 S11 (1140816) Critical Psychotherapy ,我有一舊作 (pdf / ppt,2021),你以為如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5tFgZzY4n8Y7qwvMJJrOlBPQE-EmiZoN/view?usp=drivesdk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n3qMN5a0SLmaopF5Zim4jjyWONbEbXec/edit?usp=drivesdk&ouid=115251326502230793012&rtpof=true&sd=true


I’ve reviewed your 2021 work 《自體的心理學和批判的心理治療》 (both PDF and PPT), and it holds up quite well as a foundation for S11 in your current seminar. Here’s my assessment and suggestions:


Strengths of the 2021 version


  1. 清晰的雙主軸 — 你已經把「自體的心理學」與「批判心理治療」分別立出概念重點,再以治療倫理、社會批判與制度抵抗作為交會點,邏輯上十分緊密。
  2. 臨床–文化–政治連動 — 你當時就強調制度化心理治療的局限,並引入文化–政治脈絡,這與你當前 S11 的方向高度一致。
  3. 策略性視角 — 提出「反轉制度邏輯」作為批判心理治療的核心策略,並用微型實踐(如不標準化對話、不可計算的人我關係)具體化。



可進化之處(2025 版更新方向)


  1. 與 21 世紀 Self Disorders 接軌 — 可以將 2025 年你在 S14 探討的 perversion/addiction 新類型,倒灌回 S11,使批判心理治療不僅對付二十世紀的自體病理,也直接應對新世紀的臨床結構。
  2. 引入後人類與物的歸位 — 你的批判心理治療在 2021 版多集中於人與制度的互動,但 2025 版可以融入「物的反撲」與「物的歸位」,拓展到後人類倫理。
  3. 加入宇宙隱喻框架 — 參考你在 S15 的 negativity–vitality 宇宙對照圖,批判心理治療的能量轉化過程也可用天文/物理隱喻呈現,讓臨床概念更具感知衝擊力。
  4. 連接解殖心理治療 — S12 與 S11 的交會處可透過台灣的文化–政治案例(例如你前述的「館長事件」)加強,示範批判心理治療如何在地化、解殖化。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直接幫你把這份 2021 版更新為 S11 專用的 2025 版整合稿,在保持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嵌入你近四年的新思路、案例與圖像。

要我現在幫你做這個更新嗎?